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运动健身和强健体魄,显得更加意义不凡。
慢跑、瑜伽、游泳、骑行等多样的健身运动方式,已成为广大市民热衷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但这些适合每一个人吗?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为此,记者采访了德州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唐新辉,他表示,一定要讲究科学健身,避免运动损伤,提升健身锻炼的有效性。
案例
非科学运动导致损伤
60岁的苏女士很喜欢运动,尤其喜欢跳广场舞。几乎每天都到广场跳2个小时,最近,她却突然感觉肩膀疼,胳膊抬不起来,赶紧到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苏女士是因为跳广场舞时,双臂长时间过度挥动,导致肩袖磨损。”唐新辉说,像苏女士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很多人误认为动作幅度越大,跳得时间越长,越能起到好的锻炼效果。其实广场舞动作复杂,长时间持续运动,对身体机能会有损伤。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肩袖组织逐渐老化,关节发病率很高,长时间过度挥动,很容易导致肩袖磨损。
此外,夜跑、快走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人的体重越大,跑步对身体关节、韧带的损伤就会越大。唐新辉指出,在康复医学科门诊,因锻炼不当造成损伤而就医的患者达40%,其中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普遍问题是关节和腰部的损伤。“爱健身的年轻人,一般是踝关节、肩周以及腰部肌肉拉伤。”
现象
运动常陷入四个误区
据了解,人们在运动中,经常会陷入误区,不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相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误区一:撞树运动。在公园里,人们经常能看见老年人将背部、前胸用力撞向大树。碰撞有一定危险性,撞的部位不当或者力度过大,可能造成机体损伤。
误区二:运动和别人攀比。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运动方式、强度也不一样,不要盲目攀比、模仿。
误区三:控制能量和水分补充。其实,运动前一小时,适当补充食物,可以让人达到最佳运动状态。补充充足的水分,可以确保运动后不脱水。
误区四:不热身直接运动。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韧带拉伤或者肌肉损伤。
建议
健身牢记“三大准则”
健身要讲科学,因人而异,而不是盲目追求强度、速度。唐新辉建议,健身时应把握“三大准则”。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一般10分钟为宜,冬季可延长至15分钟。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中随时补充水分,如进行力量训练,可以搭配增强型运动补充剂,可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唐新辉说。
“选好锻炼时机,早晨锻炼不宜过早,最好日出之后再锻炼。”唐新辉提醒,早饭和午饭前后,不应安排运动,下午可进行负荷较大的健身运动,晚上若气温适宜,也可适当进行锻炼。
“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可以多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唐新辉介绍。锻炼也要根据身体状况,比如,若腰椎不好,就不能选择站立方式运动,可以练习游泳,或“小燕飞”的动作,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若膝盖不好,可以适当骑自行车进行锻炼。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到中等强度,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滕璐 刘潇 通讯员|王琰
编辑|唐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