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河县以2019年产粮22.12亿斤获得国家级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奖励,共计4945万元,这也是齐河县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亿斤以上。
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齐河素有鲁北绿色黄河粮仓、中国小麦之乡的美誉,拥有耕地126万亩,连续7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创造了6项全省第一。近年来,齐河县坚持把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整建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主抓手,以农业农村部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为主平台,集成示范推广粮食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实现由产粮大县向产粮强县转变,创造了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的“齐河模式”。
“今年小麦产量喜人,根据收割情况,合作社地块小麦亩均产量能达到550公斤,去掉成本和分红,每亩地收益达200元以上。”8月21日,赵官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阮祥洪介绍道。2017年9月,东街村成立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目前入社耕地已达到702.35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七成。
说起今年种粮经历,阮祥洪用转危为安来形容。“夏粮生产遇到了疫情防控、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等复杂情况,给我们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少困难。”阮祥洪坦言。
在他焦急万分时,该镇组织60余名包村干部和全体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麦田条锈病普查,录制宣传音频资料,通过入户发放宣传页、村广播宣传等多种方式向村民介绍防控措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麦长势未受影响,压在阮祥洪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快速反应、准确应对,得益于我县制定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应急预案,围绕粮食生产,齐河县实施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靠上抓,各乡镇(街道)也均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领导小组,将粮食生产责任压实到各管区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在小麦条锈病防控期间,实施乡镇、管区、村三级包保责任制,管区组织专业巡查监测防控队伍,带机带药开展“带药巡查、打点保面”,各镇、村成立了巡查小分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齐河县还与11家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工作,统筹中型直升机8架、各类无人机180多架,仅用3天时间,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县109万亩小麦统防统治全覆盖。
在夯实责任的基础上,齐河县出台了《齐河县粮食高质高效创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的“三要三给”指导思想,对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扶持奖励,并在农机具补贴、惠农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起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往年8月,刘桥镇西杨村村民李化荣都要顶着烈日给玉米打药。而今年,他没在地里忙活,还在济南像农闲时一样务工。“家里的耕地全部托管给了齐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既可以安心在外务工,又能确保庄稼有个好收成。”李化荣说。
李化荣家共有10.5亩地,交给公司打理后,每亩地一年交700元服务费,就可享受从种到收的全流程服务,公司还会将两季作物的收入全部给他。“相较于自己种庄稼,托管服务不但每亩地每年可减少各项成本投入100到150元,每亩产量也能多50公斤,我在外务工一年还有6万元的收入,好事啊。”李化荣感慨道。
齐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农技培训等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于2013年成立,配有植保、耕种、收获等农业机械设备496台套,病虫害统防统治日作业能力10万亩,深耕深松、旋耕播种、施肥、收割等相关生产环节日作业能力达2万亩。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60万亩次。
随着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镇,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县坚持把经营组织、经营机制创新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和基础,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经营。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立宏介绍,托管服务具有四大优势,一是通过打破一家一户承包地的界限,实行集中连片作业,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机械作业;二是有利于解决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三是批量购买各种农资、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四是解放了大批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
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的方式,我县重点围绕服务小农户,发展培育规模适度、服务多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托管”服务,为农民提供统一耕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收获“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个,农机保有量4万台套,年作业面积760万亩次,综合托管率80%以上。
为完善土地托管服务,2015年,齐河县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并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专家评审论证。同时,鼓励龙头服务企业建立更加严格、更高标准的企业服务标准,其中齐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在严格执行579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又自主制定了企业标准103项,公司全程化服务标准达到了682项,成为农业服务行业标准化最全、最细、最精准的服务组织代表。
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齐河县对提供粮食生产托管服务、有一定规模、验收合格的合作社,给予10万至30万元项目资金补助,县财政每年发放农机补贴2000万元以上。在金融服务方面,自2011年以来,全县小麦、玉米实现保险全覆盖。出台“鲁担惠农贷”试点方案及风险补偿办法,给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每户10万至300万元额度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担保,累计办理贷款6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过去种地大水漫灌,一亩地需要两个小时60多立方米的水。现在这里发展成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个人就可以管控上百亩的地。用水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浇地的同时还可以施肥施药,既省时省事还省了钱。”焦庙镇种粮大户李建国说。
高标准农田可谓是耕地中的“精华”,自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落户齐河,齐河县就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县财政累计投资10亿多元,大力开展了农田路网、林网建设,全县农村配套机井保有量突破1.5万眼,全县粮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在此基础上,全县规划建设了农业农村部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8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和10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辐射区,形成了全县整建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工作格局。
绿色生产技术由“三区”推向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为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齐河县组建起以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农技人员和村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实现“万亩有技术专家,千亩有技术标兵,百亩有技术骨干”的科技服务体系。同时,聘请省农科院、山农大等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县里组建了60人的县级农技专家队伍,县、乡技术专家组驻守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年开展电视讲座10多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规范乡镇农技推广站15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97个,每个乡镇配备了不低于10人的农技推广队伍,每个村选择1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形成了县有专家团队、乡有技术员、村有明白人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
“今年我们种植的山农111,是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小麦新品种,市场价每公斤2.3元,合作社能卖到2.58元,高出市场价0.28元。2万亩可产种子1100万公斤,可为社员增收308万元。”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本刚介绍。
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6月,现合作社入社社员2050户,覆盖全镇60余个村庄,入社土地5万亩,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员”订单模式,目前已与山东鲁研良种公司、聊城市种子公司、德州德利农科技有限公司、齐河绿丰种业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在订单生产的服务模式下,合作社社员比一般农户每亩降低种植成本217元,5万亩地全年节省成本1085万元,通过订单式生产优质小麦、糯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全年增收1500万元。
“订单农业帮助农户与企业、消费者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让资本、技术、信息有的放矢落实到位,也让农民收益稳定、干劲十足。”张立宏说。
强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我县以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为核心,全面提升创建水平,大力推行“企业+示范区+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延长粮食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依托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济麦44、山农111等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今年计划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0万亩;引进和培育旺旺食品、万康食品等粮食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开展粮食购销,面粉、挂面、食品、杂粮加工销售等。针对粮食加工薄弱环节,启动了省级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创建工作,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粮食产业化集群,提升粮食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依托在全国率先制定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成功创建了80万亩粮食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注册了“齐河小麦”“齐河玉米”“华夏一麦”等3个地理证明商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黄晓龙
通讯员|王业婷 靖彦
编辑|赵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