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浇一亩地要花30多元,自从用上泵站的水后,浇一亩地只花10来块钱,还省工省力,一年下来光水费就能节省1000多元。”12月16日,禹城市辛寨镇温庄村村民温付兴给小麦浇越冬水。看着清澈的河水流入田地,温付兴的脸上乐开了花。
温庄村因为地势高、周围河道少等原因,多年来农田灌溉成了村民的难题。然而这一切伴随着该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而不复存在。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禹城市创新确立了‘一建一搭三明一保障’模式,积极探索节水改革机制,建立以建促管、建管并重的农业节水灌溉管理新机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发挥效益。
禹城市境内主要河流有23条,客水来源为潘庄引黄总干,部分引水口门底高程较高造成引水量不足。另外,随着城乡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加大,农业灌溉指标持续被压缩,影响作物产量。针对这一现状,禹城市做好水利项目与农业节水结合文章,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总投资2.67亿元,于10月初开始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骨干工程包括对12条骨干河道疏浚,总长度达182.67KM,建筑物20座;末级渠系沟渠疏浚211条,共331.83KM,建筑物21座;田间工程新建、维修泵站5座、维修机井17眼;新建计量设施108套、灌区信息化平台1处。后期根据节余资金情况,追加了镇街迫切需要建设的桥涵建筑物18座,涉及全市11个镇街。
项目确定后,禹城市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多次召开协调推进会,督促乡镇加快迁占进度。同时,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细化路线图,倒排工期、挂牌作战,实行销号管理。监察部门加强工程质量各环节、全过程监管,对首次出现质量问题的进行返工直至合格,对第二次出现质量问题的进行经济处罚,从而使施工单位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经过近3个月的持续推动,目前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在补齐灌溉短板的同时,让农田灌溉实现计量收费,解决群众反映的“浇地难”“收费不公平”等问题。
“农业节水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惠民工程。我们要全力健全完善渠系和管网工程,补齐计量设施短板,在破解群众灌溉难题的同时,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让民生项目更暖民心。”禹城市水利局局长孙建勇介绍说。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禹城市水利局实施“一建一搭三明一保障”模式,即先建机制、巧搭平台、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明白管账、保障运行的模式。工程建成后,骨干工程由禹城市水利局负责管理,斗渠及以下工程设施由镇(街)、村及用水户分级负责。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明确泵站产权属协会,机井、主管道及以下产权属村级分会。工程建成后,及时颁发产权证,明晰产权,各享其权,各尽其用,各收其益。水费由水管员根据用水户灌溉实际用水情况进行征收,确保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进入“有人管、有钱管、管的好、见长效”的良性发展轨道,形成水利工程“自我造血,以工程养工程”永续利用的良好局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刘厚勇
编辑|张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