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屋外冷风阵阵,吹得人直哆嗦,而宋官屯街道东海福满园小区二期3号楼住户王海霞的家里却暖意融融。
东海福满园小区二期是我区2020年新增集中供热小区,包括该小区在内,去年我区共有10个小区实现集中供热。
群众冷暖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时期,我区稳步推进集中供热,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创新服务举措,用暖心服务温暖千家万户。
供热面积增276万平方米
越来越多居民过上“暖冬”
“以前没暖气的时候,用煤炉取暖,效果差,容易煤气中毒,不安全,孩子也特别容易感冒。”1月6日,家住地毯厂宿舍的高女士说。
当天室外天寒地冻,天气预报说6日的最低温度为零下23℃,而她家中的温度计显示为22℃。
地毯厂宿舍位于巴塞小镇南侧,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老旧小区,2016年小区改造,一条供热管网沿街敷设直通小区,将暖流送入54户居民家中。
“现在不用怕过冬天了。”今昔对比,高女士感慨不已。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我区积极保障新建小区集中供热配套设施建设。家住巴塞小镇小区三期的居民王玉岭去年入住小区后,当年实现供暖。“在家只穿秋衣秋裤,告别了以前的棉衣羽绒服。”在温暖室内,他这样说。
据市城市管理局统计,我区集中供热面积自2015年至2020年增加了276.29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2万余户。
“增加的不仅是面积,埋在地下的供热管道也在不断升级,换热站数量也有了相应增加。”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间,经开区相继开工建设一批管网工程,如期完成一批老旧小区供热设施、新入网小区配套设施等供热项目建设,目前管网日臻完善、供热面积不断扩大。
服务升级
打好贴心“温度牌”
供热面积不断扩大的背后,是我区对民生需求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
“十三五”以来,经开区协调各方全力推进,不断提升集中供热覆盖率和全区集中供暖水平,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进行管网改造,实施集中供热,持之以恒提前供暖,为了让群众过暖冬,区里多次召开会议,我们也在全面提升服务标准。”负责巴塞小镇小区三期供热的市热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10月底,供暖开始前,德州市下发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供热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实现报装、收费、抢修、服务等事项“一次办好”。
“供热前用户缴费比较集中,我们拓宽了缴费渠道,开通了微信、支付宝、银行网点等多种缴费方式,新购置了3台自助缴费机,让居民办理供热缴费更加便捷。”德州高新热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为方便居民第一时间解决遇到的供热问题,公司印制了“供热服务联络卡”,方便居民及时联系各运行片区供暖管家。
市热力公司等其他供热企业也通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服务大厅设置等,提升居民满意度。
为提高供热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市城市管理局对热源企业和供热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督导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补贴资金发放及供热经营范围。
极寒天气
“按需送热”更精准
1月7日凌晨5时,在德州高新供热有限公司供热运行调度中心,系统显示一次网供水温度达86℃,回水温度达43℃。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市民对于室内温度格外关注,近日极寒天气到来,我们将一次网供热温度由81℃提高至86℃。”德州高新热力有限公司调度中心主管邢俊红说,今冬公司供热面积达650万平方米。根据天气变化,他们提前与热源企业华能德州电厂联系,合理调整供热参数,确保为居民安全优质供热。
针对往年供暖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德州高新热力有限公司在去年大力实施管网设施改造,共改造老旧管网14处、换热站33座,实现了全部换热站的自动化控制。
不仅如此,市热力公司和德州高新热力有限公司两家供热企业已经建立起智能化供热监管平台,对供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实现能源充分利用、科学调节运行、用户故障及时处理,达到“精准供热”“按需送热”。
“我们不断加快城市供热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供热行业管理,提高集中供热保障能力,提升供热运行和服务质量。”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极寒天气,让源源不断的暖流流进千家万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尹鹏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