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郝炬故居、地下交通站、柳编艺术馆、红色洄河纪念馆、星火广场……1月19日,记者来到陵城区滋镇三洄河村,一个个景点映入眼帘。从该村“红色洄河逐梦田园”旅游产业园规划图上看,密密麻麻布局了几十处红色景点及乡村特色景点。“现在项目整体建设接近尾声,今年6月就能全面对外开放。”陵城区滋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
2020年1月2日,群众在红色洄河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记者周坤摄
三洄河村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鲁西北村落,因村党支部建立早,抗日活动开展得好,对抗战贡献大,被群众誉为冀鲁边区的“小莫斯科”。1938年,上级委派共产党员李学瑞来陵县(今陵城)复建党组织,领导抗日活动。1939年底建立起三洄河村党支部,王士英(原名魏立训)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据调查,至1945年抗战胜利,全村先后发展党员64人,无一人叛党、退党,是远近闻名的“红乡”。
为保持上下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联系,陵县县委在三洄河村设立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站。在当时险恶环境下,交通员和联络员乔装打扮,与敌人斗智斗勇,圆满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从未出过差错。
“当时陵县县委指示三洄河村党支部办起秘密印刷所,担负起抗日宣传品的印刷任务。”陵城区滋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邵明华,指着陈列在红色洄河纪念馆中的一架旧油印机介绍。
“当年发展党员时开会地点是在俺家的北屋里。”今年76岁的魏洪俊老人,提起当时三洄河村党支部发展党员时的事情,老人话语有力,眼睛炯炯有神,因长期劳作而有些弯曲的脊背也直立起来。
“敌人来的人数少,就利用地道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敌人来的人多,群众、伤病员就从地道中转移。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无计可施。”魏洪俊告诉记者,1941年秋,三洄河村学习冀中平原地道战的经验,历经3个多月,挖成全长730米、高1.6米、宽0.6米贯穿全村的蛇形地道,与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展开了地道战,不时给敌人以有力打击。
三洄河村也是参军支前的模范村。当时只有200多户人家,有80户共送出了87人参加抗日武装部队。男青年参军参战、送军粮,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提供军需所用。党支部还建立了民兵武装,在坚持本村、本区抗日武装斗争中,还曾受命到临邑县参加战斗,并参加解放商河城等战斗,英勇作战,受到表扬。
近年来,三洄河村依托红色历史,全力建设特色美丽村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9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省级试点村庄。该村先后荣获陵城区、德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者不断。
“三洄河村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高标准规划建设‘红色洄河逐梦田园’旅游产业园项目,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统筹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孟广芬介绍,该村坚持产业引领,在村东种植金丝皇菊,打造“千米金丝皇菊观赏长廊”,村集体每年收入10万余元,还解决了周围村庄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环境更美了。不少村民在产业园上班,种植西瓜、甜瓜、西红柿等果蔬,离家近,收入还不低。”魏洪俊表示,现在生活好了,更要牢记历史,永远跟党走,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德鹏 董天力 通讯员|王书胜 王安毅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