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3日在德州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德州市市长 杨洪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德州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展开重点工作攻坚行动,担当作为、负重前行,较好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创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定扛牢政治责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成立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全面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闻令而动、向疫而行,千方百计筹措物资,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累计投入防控资金6.55亿元,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46家,日检测能力达到8.93万份,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我们坚持大局为重,守好山东“北大门”、筑牢环京“护城河”,选派5批4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黄冈,圆满完成我省援鄂6批984名医护人员隔离休整、国家防控物资调拨、经北京入境来鲁人员隔离分流等重大任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发来感谢信。我们坚持发展为要,聚焦两手硬、两战赢,率先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减免税费20.3亿元、社保费19.94亿元,减征医保费3.34亿元,发放惠企补贴2.9亿元,提供融资贷款63.6亿元,106万师生顺利复学,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居全省第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7%和6%。
(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坚持顶层设计,路线图更加清晰。高质量编制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摸清产业家底,确定主攻方向,明确推进路径,着力构建“541”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链长制,细分33个产业链,按图索骥、有的放矢,推进补链延链强链,实施“双50强企业”培植三年行动,制定工业强市20条,平台类、产业链项目加快聚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居全省第8位,工业用电量增长3.1%、居全省第5位,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4%,“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7%、占GDP比重提高2.19个百分点。我市再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高新区入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裕重工与东方电气、珠海港集团合作,实现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德州造。2家企业入围全国、5家入围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瞪羚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上云”企业200家,京鲁数谷、京德数谷、黄河生态数字港、腾讯云工业云基地等数字经济平台加快建设。坚持统筹推进,着力点更加精准。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60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验收即拿证”。12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45个省优选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11个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完成投资30.06亿元,1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0亿元,100个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74.55亿元。投资100亿元的华鲁恒升技改、100亿元的齐鲁制药高端原料药项目顺利推进,投资80亿元的有研半导体8英寸硅材料通线量产、12英寸通过国家窗口指导,投资65亿元的北方应急(医疗)救援综合示范区开工建设。累计开通5G基站1649个。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35.3亿元,特殊转移支付总量居全省第3位,新增专项债券113.21亿元。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力更加强劲。制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3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签约落地,泰山集团获批组建全省体育用品产业创新中心,希森马铃薯选育推广项目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49%、居全省第5位,占比提高0.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546家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22亿元,分别增长49.6%和8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9%,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44%。齐鲁股权德州运营中心揭牌,挂牌企业80家,百龙创园主板上市过会。全市新增贷款319.9亿元,增幅14.45%、创历年新高,直接融资71.4亿元。成功举办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新入选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83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23127人、增长104.7%。
(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坚持以上率下抓招商,实行“一把手”工程,每月开展集中签约或集中开工,新建续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749个、到位资金698.7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增加97个。海螺高端型材、英望科技、海尔空调、莱赛尔新型纤维等一批优质项目扎实推进。外贸外资逆势发展。成功举办首届德州境外招商网络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推介活动,14个重点外资项目合同签约2.12亿美元,与中国—东盟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200多家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货物进出口总额完成386.86亿元,增长11.9%、居全省第7位。实际使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66.14%。改革攻坚扎实有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工程,制定流程再造“1+14”制度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1项措施,企业开办半天完成,简易项目审批时间由45天减至7天,59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市域通办,34类事项实现鲁冀津33个县市区跨省通办。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34位,比上年提升13个位次。新登记市场主体8.8万个,增长32%、居全省第1位,其中新增企业3.03万家,增长19.8%、居全省第2位。集中攻坚94项历史遗留重点问题,强化府院联动,依法依规推进,宏力集团、鲁王化机等37项问题销号,35项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组建金控集团和智慧财税、智慧金融平台,14家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3.14万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调整优化运河经济开发区管辖区域,启动建设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聚焦省委“德州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要求,整合涉农资金49亿元支持475个乡村振兴项目,23个项目入选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总产增长1.1%,再创历史新高。新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3个,新建和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46处,生猪存栏317.28万头。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64个,“德州味”市级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完成注册。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基本建成。农村环境持续改善。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23公里,改厕1.38万户,农村“户户通”、饮水安全工程提前完成,创建省级美丽村居试点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省级验收。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村级文明实践站覆盖率91%。农村改革成效明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78万家、家庭农场4718家、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2425家,土地流转面积388.3万亩,占承包地的47.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的达到40.3%,盘活农村闲散土地5.53万亩。《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融合之道——山东省德州市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对我市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五)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实施5大类7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23.42亿元。新开工地下管廊32.6公里,新增海绵城市30平方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73亿元、增长60.1%,京台高速改扩建扎实推进,德上至京台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国省道大中修项目数量、投资额均居全省第1位。城市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改革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物业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扎实有序,交通秩序、市容环境、社区治理不断提升。新增绿化补植119万平方米,建成规范绿道107.5公里。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入选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宜居水平提升力度加大。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375套,基本建成2411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91户。改造老旧小区197个,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中心城区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0辆,实现德陵公交一体化。
(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10040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20年的8608元。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77亿元,新建扶贫项目16个,改造贫困户危房3464户,资助贫困学生6946名,救治贫困患者6.7万人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分别改善7.5%、10.8%、7.7%、15.2%,空气优良天数228天、增加42天。新增城区清洁取暖面积679.74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29.15万户。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9158辆,发放补贴8343.5万元。河湖长制常态化落实,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13条、居全省第1位。雨污分流改造237公里,26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主要河流断面优良比例提升20%。调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封停地下水井825眼。造林1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化解不良贷款88亿元,不良贷款率2.79%,比年初下降1.3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居全省第5位。在全省创新出台“担10条”,为45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33亿元,为25家企业提供续贷周转资金32.2亿元。妥善处置“僵尸企业”33家。
(七)倾力补齐民生短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压减“三公”等公用经费25.4%,在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民生支出不减反增,同比增长10.5%,占比达到78.3%。城乡就业更加稳定。出台稳就业29条政策措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3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6.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整治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154所,新建幼儿园56所,公办率提高到51.4%。新增中小学学位1.5万个,“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招聘教师3112人。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运行良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保体系更加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新增6.4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十六连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第七次上调。发放各类失业待遇3.3亿元,为3.28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3257万元,为5.18万低保人员发放救助金2.04亿元,为2.47万特困人员发放救助金2.06亿元,为残疾人发放困难生活和护理补贴1.3亿元,新增养老床位2200张,社会大救助体系建成运行。退役军人保障全面加强,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医疗保障更加完善。市东部医疗中心、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微医集团“数字健共体”进展顺利,哈特瑞姆旗舰医院、海吉亚医院开工建设,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两基地一中心”成功落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健康促进县全覆盖,新创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基本医保参保7.78万人,调整异地就医政策,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省药费3.83亿元。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7482场,放映公益电影5.2万场,现代京剧《追梦》成功首演,市级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000余人。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率先打通省市县三级融媒体平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举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美丽德州影像节”等特色活动,齐河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社会大局更加和谐。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同比下降13%。深入开展十大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来市及以上走访起数、人数同比下降44.1%、51.5%。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市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启用。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民族宗教、对台工作、海关、口岸、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以认真专业务实精神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91件、政协提案526件。制定行政应诉管理办法等3部政府规章,推动出台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建立法律顾问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治政府建设有力推进。充分用好《问政德州》、12345市民热线、“接诉即办”等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惩治各类腐败行为,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风雨多经志愈坚,征程万里再向前。过去的一年,是我们抵御疫情冲击,应对风险挑战,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的一年;是我们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树立招商引资首位意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全面起势的一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活力加快释放的一年;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的一年。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改革发展稳定繁重任务,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创新实干,取得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来,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第11位跃升到第9位,年均增长6.1%,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3.2%、2%、6.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4271亿元和2534亿元,分别是2015年底的1.7倍、1.6倍。五年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36个,完成投资2515亿元。
五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建成高标准农田607.69万亩,新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00处,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6家,水利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升到26.9%,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呈现新面貌。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投资654.63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44个,一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功能持续增强。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3.6万套,基本建成9.4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8个,8万户群众受益。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538公里,完成农村改厕58.8万户、清洁取暖61.8万户,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9%,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客运(公交)“村村通”、道路硬化“户户通”。现代综合交通大通道日益完善,石济客专、齐河黄河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公路密度居全省第3位,实现县县通高速,京沪高铁“德州号”朝发夕归。
五年来,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取得了一批决定性改革成果。全面落实12个重点领域、60项改革攻坚任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市场主体达到47.6万户、增长65.8%,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08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京津冀地区项目534个,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企业达到1678家。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1484.7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41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1.9倍,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五年来,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62个,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5倍。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86万个。投资150多亿元实施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建学校1061所,招聘教师1.5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26.49%,发放低保救助金9.05亿元,新增养老床位8300张。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居全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39.1%、居全省第2位,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提升25个百分点。“法治德州”“平安德州”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依然偏低,高质量有效投资后劲不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水耗、土地、排放“天花板”制约凸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防风险守底线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竭力做好政府工作,以善作善成、实干实效回应群众的新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德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一并审议。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基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到二○二五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初步建成“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不动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这个主攻方向,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引擎,实现农业由大到强、工业由散到强、服务业由弱到强的整体跃升。新型工业化建设塑成优势,聚焦“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制造业转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进“数聚赋能”行动,积极建设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抓农业,加强全产业链设计,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打造面向京津冀和省会经济圈的“中央厨房”。现代服务业扩容倍增,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共生,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节点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大“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建设京津冀鲁区域科创走廊、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打造京津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大局,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打通双向开放大通道,大力度开展“双招双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城乡统筹发展显著提升。按照“全域统筹、产城融合、协作发展”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村庄改造。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畅通城乡各类资源双向流动渠道,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美市、绿色发展,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开展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推进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实行最严厉的责任考核,守住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建成京津南部、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宜居德州。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实施全民健康行动,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在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重点抓好八个方面: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突出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升工业实力,塑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更大力度打造优质特色产业集群。聚力培育标志性产业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541”产业体系,全面落实支持工业强市20条,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瞄准行业标杆企业,绘制产业生态图谱,“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分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精耕细作,定向引进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缺到全”完善一批引领竞争力提升的新兴产业链。围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招引头部企业,寻求战略合作,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从弱到强”壮大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传统产业链。围绕人工智能、新基建、氢能源等领域前瞻布局,招引品牌企业,建设支撑项目,“从无到有”构建一批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未来产业链。每个产业每年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建3—5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加快打造引领发展的重量级产业链。健全完善链长制,建立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抓好100个市级、1000个县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力争80%以上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路径,加快京鲁数谷、腾讯云小镇等优质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培育建设5家智能工厂、20个数字车间,新增“上云”企业300家,每个产业链树立3—5家“上云”标杆企业,新建改造5G基站2500个、开通3000个。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制度规范。聚力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深入实施“双50强企业”培植三年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单项冠军5家、“瞪羚企业”6家。实施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公司市值提升三年行动,创新发展齐鲁股权德州运营中心,新增上市企业2家、挂牌企业80家。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20条措施,加快组建现代产业商学院,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更大力度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构建“四个一批”格局。抓实项目谋划争取,提高策划质量,全力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政策。加快建设进度,统筹解决项目谋划、推进机制、落地保障、思维习惯、执法环境、施工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清单化推进华鲁恒升新材料、有研半导体12英寸硅材料等78个省级重点、106个市级重点、238个专项债券项目,推动开工率、投资率、资金到位率同步提升。加强市级统筹,从严把控质量,建立以技术含量、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等为核心要素的评估筛选机制,确保新上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先进、高端高质。
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加快德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推动中科院土壤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成使用。加快建设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重点培育半导体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开展联合攻关,实行“揭榜挂帅”。举办第五届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5%。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大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
更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作为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来抓,组建市物流和会展业发展中心,高质量编制现代物流业五年发展规划,统筹推动空间布局和业态提升,大力引进实力强、规模大、业态新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推动传统物流业向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方向发展,真正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咨询管理、财务审计、工业设计、认证检测等服务机构,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支持发展综合性、专业性的网络电商平台,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春笋行动”,加快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业是德州的短板弱项,也是潜力和希望所在。让我们咬定工业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干出加速度赶超新气象,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二)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持续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举全市之力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集成交通、政策、产业、要素优势,建设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立足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高新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质要素互认共享,建设“京沧德济”生物医药走廊。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快推动济德同城发展。编制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黄河国际生态城和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郑济、德商、天津至潍坊高铁和京台高速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争取德沧城际高铁,融入京津雄交通圈。
务实精准开展“双招双引”。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和发展布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加强招商力量配备和组织保障,强化研究、招引、服务和专家库“四位一体”队伍体系建设。完善激励政策,健全评价机制,坚决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每月一次集中签约或集中开工,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00个,到位资金270亿元。认真落实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实施新一轮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和青年人才集聚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推进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外商投资服务大使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强制造业外资引进,加快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国际合作园区。力争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运营,启动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环境更便利,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好差评”管理,加快流程再造,深化“一件事”改革,全面实行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链办理”,大力推广容缺受理、预批复制度。推动法治环境更规范,加大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环境更优良,完善亲清政商关系政策体系,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历史遗留重点问题化解攻坚,确保年底前清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本布局,提高发展质效。深化“市县同权”改革,提升县域发展要素聚集能力。全面实施“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叠加战略紧密相拥,有多重机遇强势赋能,只要勇挑重担再攻坚,必将不负韶华谱新篇!
(三)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年规划,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标杆,实施典型带动,努力打造德州农业发展新模式。调优结构提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标准化养殖场200处。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评选认定市级产业园20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培强龙头促转化。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精深加工,加快就地转化,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各县市区至少培育引进2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粮油、果蔬、畜禽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冷链物流培育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陵城、宁津国家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种业龙头企业。筑牢基础强保障。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76万亩。投资7亿元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11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善现代水网体系。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分类,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回乡工程,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抓好绿色殡葬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高水平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双百工程”,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名。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区域党建联合体等成功做法,力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达到50%。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完善社会大救助制度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强化扶贫资产监管,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四)聚焦以人为核心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聚要素、增活力、提品质,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重大专项规划。加强控规编制管理,优化城市设计,强化风貌管控。以战略眼光谋划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四区”同城意识,深入开展城市“双修”。加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德陵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高质量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开展中心城区赋能升级行动,投资130.16亿元,实施5大类80个重点城建项目。抓好城市外环改造提升、岔河快速路南延等工程,建成智轨交通示范线路,优化城市路网体系。高标准启动建设集体育展示体验中心、体育公园和青少年运动中心于一体的城市体育会客厅,提升城市时尚活力和文化品味。统筹推进雨污分流、地下管廊、垃圾处理、污泥处置、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加快中心城区水系联通,抓好杨庄河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推动城隍庙、岔河两岸等片区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512套,基本建成9356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370户,改造老旧小区266个、惠及群众2.24万户。大力推进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加装电梯。
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深化城管体制改革,下沉执法重心,细化网格设置,提高治理水平。加强社区建设治理,开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暨城市大脑建设,完善智慧公安、智慧交管、数字城管、数字化防疫等应用场景。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完善提升便民市场、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以特色化集聚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城,推动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县城集聚带动功能。实施强县工程,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聚焦2—3个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差异竞争,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统筹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五)聚焦推动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更高水平建设美丽德州。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好蓝天保卫战,在煤炭压减、扬尘防治、移动源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配套管网、农村治污设施建设;压实河湖长责任,高标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危固废规范处置,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大力推动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谋划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落实“三线一单”,巩固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强新能源产业培育,加快工业节能改造,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全力拓展发展空间。
(六)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办好群众关心的事、身边的事。
实施就业优先工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推广智慧劳务服务模式,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开展学前教育攻坚年行动,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9980个。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大班额”动态清零、不再反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教师1500人以上,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加快编制实施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启动德州中学建设,高级师范学校、一中东校区扩建、实验中学配套项目建成使用。加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支持德州学院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积极创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强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扩面4万人以上。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做好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工作。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新增养老床位2600张。打造1—2所具有示范性的托幼服务机构。做好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实施健康德州工程。完成市东部医疗中心、妇女儿童医院新建项目,加快市传染病防治中心、中国中药控股集团合作项目建设。完善基层院感防控体系,加强与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合作,加快“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首个院感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区。提升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水平,积极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大力实施中医药全面振兴工程,组织好国家县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试点,落实好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政策。
实施文体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精品文艺创作,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谋划推进市“四馆”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黄河流域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举办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推动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举办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开工建设市级体校,实现新型体校县县全覆盖。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群众心声和美好期盼,我们要真心回应,倾心投入,切实让群众感受到生活在德州就是幸福!
(七)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德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预见预判能力,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各项措施,加强进口货物特别是冷链食品监管,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管控,加快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毫不放松抓好经济安全运行。建设市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平台,完善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监测研判机制,加强预期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全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化解机构、企业风险,持续对非法集资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层层压实责任,深入排查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安全生产隐患,强化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加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工程,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毫不放松抓好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绿色通道”,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实施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规范提升工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工作机制,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八)聚焦为民服务宗旨,坚定不移完善政府治理体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科学理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强化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学习宪法法律制度,深入推进行政复议标准化建设,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职责,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水平,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始终树立有解思维。让担当实干成为鲜明导向,一张蓝图绘到底,无功就是过、平庸也是错,强化执行力,干出新风采,拼出新天地。让善于创新成为内在动力,克服思维定式、摒弃路径依赖,善于研究政策、提高专业水平,会动脑更会动手、有想法更有办法,以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解难题、促发展。让为民务实成为价值追求,坚守人民情怀,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真正把为了人民践行到底、服务人民落到实处。
始终坚守清正廉洁。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加强对公共权力、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的监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今年政府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压减20%。全体政府公务人员要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坦诚做人、踏实干事,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干永不褪色,拼搏赢得未来。面对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惟有鞠躬尽瘁;面对德州这片厚积薄发的深情热土,我们惟有勇往直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毅前行,奋力谱写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的壮美华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