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我市举行“重点工作攻坚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阶段第十二场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春明介绍市生态环境局在要素配置领域攻坚任务进展情况。
建立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跟着项目走机制。制定了《德州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跟着项目走工作推进方案》,结合“亩产效益”改革,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保障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采取挖潜能、精核算、做储备等方式统筹总量指标要素服务项目建设。首先是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核算各治污工程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将腾出的污染物总量指标用于新建项目建设,优先供给单位资源要素产出高的市级统筹重点项目,累计对华鲁恒升精己二酸品质提升等21个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完成指标确认,合计确认二氧化硫119.5吨、氮氧化物278.3吨、烟粉尘38.2吨、化学需氧量380.9吨、氨氮38.1吨。其次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了总量替代指标储备库,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替代指标实施动态储备,统筹全市储备指标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采取总量替代指标跨区域调剂方式,解决了总量指标来源不足难题,全年累计支持庆云隆盛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等7个项目,确认总量指标二氧化硫37.1吨、氮氧化物52.4吨、烟粉尘5.9吨。
顺利推进“标准地”改革。为精准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标准地”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与省生态环境厅及相关地市对接了解指标测算方法及指标设定情况,召开会议组织各县市区就指标测算相关工作方法及思路进行讨论,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督促加快工作进度。另一方面,对接统计部门调取全市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梳理汇总分行业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从市级层面开展测算、比对,对全市污染物排放量占比较高的10个行业给出单位排放标准指标参考值,制定实施《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制定德州市“标准地”相关“单位排放标准”指标的指导意见》(德环函〔2020〕213号),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在生态环境领域深入实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