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枣林阻击战在这里打响,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在这里唱响 | 乐陵:千年枣林焕新生


车行枣林,沿枣林旅游路行驶,现在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东北方向,就是中共领导的山东第一次阻击日军的战斗——枣林阻击战的发生地。不远处的枣林深处,一排排7米多高的金属钢管结构的温室大棚,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点点银光。

乐陵以金丝小枣而闻名,位于乐陵市东北部的朱集镇,则是驰名中外的乐陵金丝小枣原产地和主产区。战争时期,浩瀚如海的万亩枣林是枣乡群众躲避枪炮的天然屏障,和平年代,这片原生态的枣林则成为这方土地赖以发展的宝贵财富,枣树“叶不争春、根不争地、花不争艳、冠不争天”和坚忍刚毅、生生不息的精神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枣乡人民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近日,记者来到万亩枣林,重走枣林阻击战之地,感悟枣林深处的日新月异。

01

打响中国共产党山东抗战第一枪

“这里的很多枣树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树,在日军侵入冀鲁边区的时期,遭受过战火的劫难和侵略者的毁坏。”随行的乐陵市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孟宪周说,日军侵入冀鲁边区后,围剿抗日军民,到处安据点、设防楼,为设炮楼大批砍伐枣树。防楼和防楼之间为马队通行伐树开道,据点和据点之间为了视线可见,防止八路军游击队近距离攻打炮楼,枣树被锯断垒在炮楼周边,现在枣林里一些树干粗、树冠小的枣树都是那段抗战历史的见证者。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驻守京津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今山东省乐陵市人)率部奋起反击,层层设防,寸土必争,终因力量悬殊,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1937年11月8日,日军一〇九师团一一八旅团从沧县进犯盐山并占领县城。11月10日,日军兵分东、西二路南侵,西路日军攻占旧县镇,旋即通过鬲津河大桥侵入乐陵,乐陵国民政府县长李念洲放弃河岸阵地,逃离乐陵;同日,东路日军攻占庆云县城(今河北盐山县庆云镇),随即沿鬲津河北岸西行,由三间堂大桥进入乐陵,遭到韩国珍和东辛店乡农学校校长苏明(原名杨绪名,中共地下党员)、教育主任钱杰东(时任中共乐陵中心县委组织委员)组织的抗日武装顽强抵抗。

战斗中,日军因不明虚实,就以装甲车为掩护与我方对射,敌我双方互有伤亡。在得知县城失守后,韩国珍、苏明命令队伍撤离阵地,按原计划向阳信县境内转移。

枣林阻击战模拟场景

乐陵早期共产党员苏明在《他引导我走向革命——忆钱杰东同志》中回忆道:“日军自庆云县向乐陵县进攻,共有七辆装甲汽车。我们守在公路两旁的枣树林,公路上放了一些农民的犁耙。中午时分,敌人的车队到达。我们即从公路两旁向敌人开火,双方一时相持不下。敌人又从庆云县调来迫击炮,向我们轰击,战斗至当晚,双方撤退。此次阻击战从11月10日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当得知乐陵县城沦陷后,双方撤出战斗。”

关于这次枣林阻击战,《中共乐陵地方史》这样记载:“西路日寇当晚占了齐家油坊,乘虚攻入乐陵……在东路,日寇遭到我地下党员、二区区长韩国珍率领的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后因县城失守,双方均撤出战斗。”后经包括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内的诸多资料论证,乐陵城东北枣林阻击战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

据当地老百姓粗略估计,日军侵略冀鲁边区时,被侵略者毁坏的枣树有五、六万株,这令人憎恨的的行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老百姓的抗日情结,让枣乡数以万计的儿女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其后,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带领群众武装抗战,创建了以乐陵为中心区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关内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枣林阻击战与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华北抗日救国会成立,山东省最早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黄夹起义,山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乐陵县政府,并称为冀鲁边区“四个第一”。

为铭记历史,2020年4月9日,乐陵市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冀鲁边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设立了枣林阻击战遗址纪念碑。

枣林阻击战遗址纪念碑

02

党组织引领做好枣文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棵棵饱经炮火洗礼的老枣树,一直是枣乡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历史的长河沧桑巨变,如今的枣林,老枣树的主干虽已枯萎,但厚实的树皮仍牢固地半裸着,使尽全力向其输送着养份,年复一年抽发新枝,开花结果,点缀起朱集最美的风景线。

已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的乐陵金丝小枣,不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面临着市场的重重考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全国红枣产业的市场变化,近30年间,作为乐陵金丝小枣主产区的朱集镇,金丝小枣经历过兴盛,也滑入过低谷,201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把枣产业振兴再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生产方式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努力打破“保不住枣树、种不出好枣、卖不出好价”的僵局,促使乐陵金丝小枣实现涅槃重生。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枣农单打独斗很难取胜,必须抱团发展。”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感慨地说。

1962年出生的赵云海是土生土长的朱集镇人,从小就在枣林长大的他,对枣树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见证了乐陵金丝小枣的兴衰。201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赵云海眼看着村里的4万余棵枣树给乡亲们带来的收益逐年减少,就率先在全镇成立了党支部领创办红枣合作社,通过党员、村民会议,一次次走访入户工作后,全村有400多亩地纳入了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又成立了15人的管护队伍,对入社枣树进行集中管护,统一种管标准。合作社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在全镇第一个试点种植油菜花,既能赏花,又能获得收益,并牵头协调与乐飞枣制品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有合作社的带领,我们心里有底了,咱们的金丝小枣产业振兴步伐迈得越来越快。”和大常村村民一样,朱集镇王双志村村民也受益于合作社的引领,村民刘清利感慨地说。

枣林智慧大棚

去年,乐陵市创新实施“金丝小枣价格指数保险”,由保险携手期货,建立由政府、种植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共同参与的小枣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在25个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引领下,朱集镇共有1.28万亩枣树入了保险,给枣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25个村级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朱集镇还成立了镇红枣合作联社,作为对内红枣管理,对外品牌打造、营销推介的总抓手。

围绕红枣生产管理机械化,朱集镇红枣合作联社购置52台各种机械设备,成立了2支专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与市供销社合作,种植油菜花、油葵、芍药等中草药3000余亩,并配套了榨油坊,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红枣销售,25个村党支部、联合社党支部及德润、百枣纲目、乐飞3个企业党支部组建了村、企、社党建联合体,实现了红枣的“订单式”销售;并与中国邮政集团山东省分公司达成合作,通过邮政网络卖枣,去年通过邮政集团共卖出红枣2万单、6万斤。

03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镇

掸尽尘埃华光灿。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枣乡人将枣树坚忍不拔的珍贵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开放的姿态,勇挑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在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中,推进千年枣林的崛起、蝶变。

近年来,朱集镇党委、政府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镇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一轴一带两翼的发展规划新格局。“我们以国家经济储备林项目为依托,倾力打造京津冀生态防护林带,构建京津冀天然生态屏障,形成了南枣北林的发展架构。”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说,目前,朱集镇逐渐形成了以镇域主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左翼户外运动体验区和右翼产业融合集聚区。

围绕红枣产业全面振兴,朱集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破解红枣产业发展瓶颈。针对乐陵金丝小枣产品产量和品质易受季节天气影响的问题,去年4月,朱集镇和山东四季和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四季和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计划4年投资1.3亿元,建设1000亩枣林智慧大棚,实现对小枣的标准化、智慧化、无公害管理,延长小枣的生产周期,提升小枣品质。目前已投资1300万元,在100亩枣林建设30个智慧大棚。“一根钢管不仅是改变了这100亩小枣的生长环境,更多的是带动了枣农观念的变化,引领他们主动去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小枣种植模式。”孙玉贵认为。

振兴红枣产业的同时,朱集镇的文旅产业也持续升级。2020年,朱集镇围绕红枣节庆品牌提升,打造升级了第二届枣花节,策划了“云赏枣花”直播、自行车比赛、半程马拉松、枣林寻宝、亲子瑜伽等20多项活动;成功举办了第32届小枣节。围绕红色文化旅游格局布置,建成了占地41.2亩的乐陵市民兵训练基地,并将冀鲁边民兵拓展训练基地与济南军行天下公司合营,推进运营市场化,初步形成了冀鲁边民兵拓展训练基地、乐陵市民兵训练基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市委党校(枣林书院)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格局。

金丝小枣文化旅游节已成品牌

“万亩枣林不仅是天然氧吧,更是我们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石。”孙玉贵介绍,朱集镇依托万亩枣林生态环境优势,以现有医养中心为载体,规划康养产业集群,如今,朱集镇医养中心已与青岛阳光佳苑管理公司合作运营。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前的镇区暨中心社区建设,在原来医养中心的基础上,实施康养项目,并和首融建投中国健康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发挥我们的自然资源优势,争取在申请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工作上有大的突破,实现全镇由红枣、文旅两大特色产业向红枣、文旅、康养三大特色产业延伸的大健康产业链条。

朱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规划了中心社区,建设完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对近千米长的镇驻地沿街商铺进行了“徽派”风格改造,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新亮点,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去年,朱集镇获评了‘2020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朱集镇千年枣林被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齐鲁美丽田园’。”孙玉贵说,今年,乐陵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乐陵—庆云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为朱集镇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镇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新的希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