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东GDP逆袭记

前 言

图片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下一个东北”“鲁国崩溃”“山东衰落”等言论尘嚣网上,曾经的经济大省数据一度大幅滑坡,山东饱受争议。

2021年伊始,山东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番了。

在最新公布2021年GDP数据的热潮中,山东全年GDP为7.31万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站稳全国第三的地位。

图片


“逆袭”背后,有几个关键点不容忽视: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4.5%;

全国首个农业产值超万亿的省份;

省会济南GDP突破万亿大关……

从这些数字背后可以看到,山东的这次“逆袭”,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

脱胎换骨的工业、引领全国的农业、强势崛起的省会。


但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疫情之后,我们正处于中国经济的“顺周期”中,山东的传统工业、农业优势借势充分发挥了长尾效应。从外部环境来说,是时势造就了这场逆袭;从内部驱动来看,山东还缺乏持续“逆袭”的能力。


反观国内其它强省份、强省会,不但会向山东“抄作业”,还将不断注入新经济、新产业元素。


被追赶、被超越仍然会是山东无法摆脱的焦虑。



“自废武功”后,山东GDP凭什么能跑赢全国?


 

2020年初发布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山东2018年GDP大幅下调近万亿元,跌回6万亿,引起舆论哗然。


作为全国第三、北方第一的经济大省,山东背负的压力很大。按理说,山东必须稳住GDP增速,但自然规律难以跨越。广东、浙江、江苏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提前扛过低谷期,山东迟早也要经历阵痛期。传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土地、能耗、环境容量均临近天花板,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培育成型,山东巨轮到了不得不重新起航的时刻。


图片

2018年,国家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正式拉开转型大幕。第一仗是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攻坚战”。三年里,山东累计出清‘散乱污’企业11万家,占全省企业总量3%以上;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3家,减少了六成。山东是全国地方炼油企业最为集中、地炼产能最大的省份,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

清退产能就是削减GDP,无异于“自废武功”。官方用刮骨疗伤、浴火重生形容转型之难。对于好面子的山东人来说,敢于承认落后、勇于接受不足,不亚于一场思想地震。但从长远说,淘汰压减落后产能,让新动能有了成长空间,山东经济的“体格”更加健壮。

素以“大象经济”著称的山东,将主攻方向放在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2020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4.5%。认定7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总规模达4.5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的“顺周期”中,山东凭借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优势,在疫情中的表现成为中国抗疫的支撑。在疫情抗争中,“凡是湖北前线需要的,后方山东就能提供”,被誉为“搬家式”援助。疫后复工复产,山东第一时间开启“硬核复工”模式,工业企业复工率全国第一,在全球受到疫情冲击的时候,拿下了比往年更多的订单。

图片

农业同样功不可没。2020年,山东农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产值超万亿的省。
 
在全国农业大盘中,山东一直扛着“保粮仓”的大旗。从1990年起,山东农业总产值连续30年“领跑”中国。其实,山东的自然条件并非最好。山东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16%的花生,淡水和耕地资源却分别仅占约1%和6%。

追根溯源,改革和创新改变了这个最传统的行业。八十年代,潍坊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成为引领全国农业的风向标。

图片

如今连外国人也认准山东农产品。2020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257.4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3.9%,出口值创历史新高。

工业、农业齐头并进,在经济顺周期的环境下,山东跑赢全国势不可挡。

山东强,则济南强,反之亦然


 

2020年,对山东来说是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对济南来说,则是省会加速崛起的关键之年。全年GDP达到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GDP增量697.51亿元,占全省GDP一年增量2061.5亿元的1/3还多。


图片


经历多年蛰伏期,济南终于进入快车道。2001年突破千亿,2013年跨越五千亿,十三五时期,济南连续跨越七千亿、八千亿、九千亿、万亿台阶,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这两年在强省会战略下,济南的城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城市变化肉眼可见。2020年,山东省明确了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突破900万人,城区人口突破500万人,步入特大城市行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06.1亿元,首次突破900亿元。


GDP表面看只是一个数字,内在则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能量和等级,是济南在强手林立的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的象征。未来,济南的崛起将吸引周边区域更多资源,在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或许将有更强的承载能力。


图片

济南冲刺万亿也让山东在省份竞争中更有底气。目前,山东拥有两座万亿级城市,仅次于拥有四个万亿城市的江苏、三个万亿城市的广东,与福建和浙江并列全国第三。对做强山东经济、做强北方经济、弥合南北差距都有重要意义。


“逆袭”之后,山东更需要什么?


 
总体来看,山东如期完成2018年提出“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五年取得突破”指日可待。必须重视的是,对手也在大跨步发展。广东GDP站上11万亿台阶,江苏突破10万亿元,两个“领头羊”省份处于绝对领先优势。2010年时山东和江苏、广东的差距,仅有1487亿和6000亿。2020年山东与江苏的差距拉大到2.9万亿,与广东的差距拉大到3.7万亿。

未来山东能否赶上,还要看谁跑得更快。

图片


整个北方与南方的主要差距体现在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上。一个地方民营企业越发达,说明这个地方市场活力越强。在广东,腾讯、华为、大疆这样的行业领头羊还有不少,山东能拿得出手的民营企业却寥寥无几。这几年山东一直在抓民营企业,整个“十三五”时期,全省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要将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培养成瞪羚、独角兽,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千军万马”的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慢,“高精尖”的国有经济转型速度还有待加速。战略新兴产业被视为是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与驱动力,青岛工业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2017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5%,苏州达到50.8%;2020年,青岛和苏州的数字分别是27.7%和55.7%。考虑到苏州的GDP接近青岛的1倍,转化为具体数据差距明显在拉大。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人口和人才是区域经济兴衰的基础。GDP全国第四的浙江人口仅有山东的一半左右,更懂得人的重要性。根据2019年统计,浙江是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流入84.1万人;而山东是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流出19.98万人。今年春节期间,浙江的城市一波“就地过年就发钱”操作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义乌市推出就地过年人员每人500元消费券,市内公交车、停车场免费,景区免收门票等暖心政策,杭州市直接向杭外来务工人员银行账户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补贴。

图片


核心城市的快速做大做强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刚刚公布的2020年经济十强省会分别是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长沙、郑州、济南、合肥和西安。济南排名第八,显然与山东省全国经济前三强的位置不符。

仔细研究来看,济南与这些强省会城市相比较,存在感并不强。原因与山东的经济起伏有关,当然与济南城市的经济特色不明显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新兴的产业驱动下,成都、武汉、杭州争相抢占“中国的硅谷”地位,甚至连弱省份的安徽,因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排名优于济南。这不得让我们思考济南未来的城市定位。

还应重视的是,目前共有23个城市进入万亿俱乐部。2020年新晋级6个城市,除了济南,还有江苏南通、福建泉州、福建福州、安徽合肥、陕西西安,是万亿俱乐部加入成员最多的一年。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城市竞速赛将越来越焦灼,试错和放松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图片


山东政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月6日,山东省两会刚刚闭幕,就立即召开了省会经济圈“一圈同城共建共享”推进会议,济南和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省会经济圈七市主要领导班子全部到齐,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会议关键词就是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加速融入济南,充分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

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格局至少有三次大洗牌,第一次是沿海开放性经济的崛起,第二次是四万亿大投资的驱动,第三次则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战略的日益清晰化。同时,中国城市发展南强北弱的局面也在定型。济南正在也必须抓住这次绝佳的机会,否则就会彻底掉队。

尾  声

2018年,面对山东提出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有媒体质疑“山东经济还有救吗”。


三年时间,山东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等方面做了艰苦努力,实现了教科书般的逆袭。


图片


在稳住基本盘后,山东有了调整腾挪的战略空间,以及积聚新能量的时间窗口,更为可贵的是收获了对新旧动能转换、强省会等改革路线的信心。


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山东在工业转型、农业引领、省会突破都没有绝对优势,每个方面都有劲敌和标杆,随时有被翻盘的可能,经济增速虽强,但增量还远远不够。而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也不会时刻都眷顾山东。


逆袭一时爽,一直逆袭才能一直爽。


山东复兴的道路才刚刚起步。



来源: ET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