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英雄城
——写在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
校园里,130万大学生安然返校;工地上,总投资3305.4亿元的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车间里,首批“武汉产”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3月16日,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踊跃接种新冠疫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4月6日下午4时,武汉市民柯先生扫码检票后进入武汉站,准备乘动车返京工作,结束3天的小长假。
“没有感觉,就是最好的感觉。”假期里,他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购物、踏青出游,“如果不是戴着口罩,大家几乎已忘了疫情这事儿。”
2020年春节,柯先生没能回汉。当时,一场疫情突袭荆楚大地,武汉告急!
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一场气壮山河的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打响。
从不安到勇敢,从封控到重启,历经疫情淬炼,如今的武汉已形成医防协同机制和立体应急网络,正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成为健康安全的城市。
“去年十一回来,已感受到武汉复苏的活力。今年一开年,单位同事都向我打听武大樱花何时开,想来这座美丽的英雄之城看看。”柯先生说。
“医防协同”织密防控网——
“不仅有医院发力,更有全社会的参与”
医院是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最前线。
多家医院表示,一年来,医防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医院从医疗救治转变为救治防控相结合,在预警监测、院感防控等日常工作中,守牢疫情防控红线。
在武汉儿童医院,增加6间负压留观室、1间标准CT室,完成21间负压病房、9间重症隔离病房和专用电梯通道、3间负压手术室的改造。
在武汉肺科医院,由院感科牵头,坚持每日对各重点科室部门院感巡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对发热门诊所有就诊患者及家属,测量体温,严守“入院关口”及“住院关口”,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均开展血常规、胸部CT、核酸筛查……
这是武汉多家医院常态疫情防控的硬核之举,也是各级医院走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缩影。
武汉重启后,各级医疗机构防控并未松懈,从单纯“人防”,走向“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人脸识别、体温监测系统,查证健康码、体温等,已然成为各级医院标配。
“一年来,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密切协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监督监管、相互制约,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形成了更为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武汉市卫健委介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还作为该市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实现防治一体化。
疫情期间,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接管了江汉区17个集中隔离点、16个社会福利院和36个康复驿站的医疗救治工作,派出的移动医疗专家团队每日奔赴各点位开展医疗指导、核酸采样。如今,该院承担起江汉辖区6个新冠疫苗接种点的医疗保障工作,承办富豪社区疫苗接种点,还成立核酸采样小分队为境外返汉人员核酸采样,对江汉区13类重点人员核酸检测。
“经历疫情,深知医院在基层医疗卫生中的责任。”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熊念说,一年来,医院承担的责任更重了,但无论何时,疫情防控都是医院的重要任务。
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教授赵雷曾在抗疫一线,他说:“一年来的防控,不仅有医院发力,更有全社会的参与。”
“武汉市已形成医防协同和全社会群防机制,疾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街道社区常态化联动,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居民等共治共管,社区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网络已建立和完善。”武汉市卫健委介绍。
2020年4月12日,武汉市武昌蛇山上春意盎然,一列动车组从黄鹤楼旁边经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应急任务“一键达基层”——
“确保队伍拉得出、顶得上、用得好”
今年初,河北两例确诊病例在武汉有活动轨迹。获得信息后,武汉在一天之内,迅速完成了排查、封控、流调、消杀等工作。这充分体现出武汉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疫后,武汉市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监测预警能力逐日提升。
去年秋冬,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市民在武汉任一药店购买感冒、退热、止咳药,购药人信息会立即被收录进卫生应急指挥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购药信息可追溯,出现异常会及时预警。
武汉市卫健委介绍,该应用系统中建立了症候群、重点人员、场所、传染病动态监测等13类风险预警指标,实现智能预警多点触发和数据全程闭环管理。目前,该系统每日自动实时比对各类数据,基本可实现全场景、广覆盖。
武汉去年一场集中核酸检测排查令世界惊叹。10余天检测了近千万人口,为世界抗疫提供了“武汉经验”。不到一年,武汉迅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已配备核酸检测PCR实验室,一批日单检量达到1万的城市检测基地和国家公共检测平台已经建成。目前武汉市共有核酸检测实验室92家,移动核酸检测车6台,日单检量可达35万人次。
与此同时,武汉市组建了1000人流调队、1000人消杀队、1000人检测队、1000人管控队四支防控队伍,平时他们根据社区、商超、市场等场景开展应急演练,一旦出现疫情,确保队伍能“拉得出、顶得上、用得好”。
武汉市卫健委介绍,风险排查、应急处置等指令任务,完全可以“一键达基层”。
接种新冠疫苗——
“我们全家一起‘苗苗苗’”
扫码、测血压、打疫苗……4月2日下午2时许,居民吕华芳和丈夫李钢两人,来到汉阳区晴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接种新冠疫苗。
“我们全家一起‘苗苗苗’,读大三的女儿3月初就接种了。”吕华芳是武汉市水务局排水泵站管理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她下沉社区连续值守了36天。“当时听到重启的消息,就知道武汉从此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她说。
“目前我们已完成近2万剂新冠疫苗接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黄传芬介绍,该中心是汉阳区首批新冠疫苗接种点,去年12月25日开始为紧急人员、重点人员接种,今年3月12日起开展居民接种,目前街道3.3万余名常住人口中,两成居民已完成接种,“每日接种量从最初的100多人次,到高峰期一天接种500余人次。”
4月1日中午1时30分,在晴川街辖区内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300余名学生排队有序接种新冠疫苗。“我刚打完,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大二学生周旭是安徽人,打完疫苗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父母。疫情期间,在老家的他和身在武汉的室友,一直在网络上互相关心和鼓励。“我清楚记得,4月8日武汉重启当天,我们在群里欢呼——终于可以返校啦!”周旭说,校园防疫措施也已常态化,学生每天都会上报体温进行健康打卡。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杨勇介绍,每天早上8时30分至晚上7时,医护人员一天不休,居民随来随接种。每天疫苗接种工作结束后,我们会清理库存,整理上报接种人员信息,并申报预约次日的疫苗,下班时常常已是九十点,最晚一次都转钟了。
“经过这次疫情,大家更有凝聚力了。”谈及过去这一年,杨勇深有感触地说,从最初的战“疫”,到后来为防汛提供医疗保障,在机场对境外来汉人员进行采样,再到现在的全民新冠疫苗接种,虽然一天都没有停歇过,但大家依旧干劲十足,“因为居民、患者更理解、更信任我们社区医护工作者了,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以前大家生病都爱往大医院跑,现在首先想到的就是咱们社区医生。”黄传芬说,该中心是武汉市设立的首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此一“疫”,基层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全科诊疗流程更加规范,得到更多居民的认可。
2020年10月14日,位于新洲双柳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占地40亩的航天产业港一期已经建成,公寓、食堂、办公空间一应俱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作为全国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武汉2020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一度遭遇断崖式下滑,增速触底至-40.5%。
这既是对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经济韧性的一次大考。
这一年,我们打赢了气吞山河的抗疫之战。
这一年,我们抵御了世纪罕见的大汛洪水。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浴火归来的涅槃重生。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疫情防控一线,为六千万荆楚儿女鼓劲加油说:“这次疫情,短期内会给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阵痛,但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15616亿元!不负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武汉逆风奔跑、负重爬坡,将2020年经济总量定盘在全国前十。
这一年,实体经济的“压舱石”稳了
武汉既是全国抗疫斗争的主战场,也是湖北疫后重振的主支撑。
疫情期间,武钢有限旗下气体公司承担了武汉一半以上医用氧气供应,冷轧厂加班加点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供应彩涂钢板。
2020年,武汉钢铁有限公司铁、钢、材产能分别达到1402万吨、1507万吨和1440万吨,顶住疫情完成全年目标。
不仅如此,这艘“钢铁巨轮”还将铁钢比(铁水入炉量与出钢量之比)一年内从0.93降至0.79,实现了“四吨铁水炼出五吨钢”的重大突破。
40公里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风神生产线上,一台台新车整装下线。
今年头两个月,东风公司累计销售汽车42.8万辆,同比增长69.99%。其中,在湖北省生产汽车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8.3%。
2月9日,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总装车间,每50.1秒下线一辆新车。2020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85万辆,创历史新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东风风神工厂厂长庞风华介绍,作为武汉最早复工的车企,该厂2020年3月12日复工复产后,仅用了两周,产能就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十四五”期间,该开发区经济总量将达到3300亿元,力争“5年再造一个车谷”。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武汉五大产业新基地加快建设,长江存储、华星光电、京东方、康宁玻璃、东风云峰、吉利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进一步提升。
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拔地而起。光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沌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中部第一。
“这些产业集群与重大企业项目,顶住了疫情的剧烈冲击,成为了新时期武汉实体经济的重要压舱石。”该负责人说。
对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武汉2020年全年减税降费513.7亿元,直达38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达1018亿元。全市1万多家“四上”企业复工复产,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面复工,仅用了1个多月。
搭把手,拉一把。2020年,中央企业在湖北开工建设项目达401个,全年完成投资2246.5亿元;与我省新签订项目合作协议172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4636亿元。
2020年11月20日,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汉举行,这是“5G+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国家级大会。图为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巴士引来众多参观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这一年,引领动能的“火车头”变了
3月26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全年营业收入约82亿元,同比增长约5.8%;国际化业务营收超过21亿元,同比增长26.56%。
在从菲律宾到秘鲁、再到泰国的海外工厂,一个个“长飞人”逆行于疫情,代表中国光通信军团,保障了海外通信网络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4月上旬,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巨头联影医疗的武汉总部基地即将迎来开园。这里,将成为全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整机及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医疗级可穿戴智能设备、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最具规模的研发、生产和运营中心之一。
2019年,光谷GDP首次跃居武汉第一,武汉经济动能与产业格局悄然生变。
2020年,光谷GDP在疫情之年跨越2000亿规模,达2001.85亿元。其中,GDP总量及增幅、工业投资总量及增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等7项核心经济指标居武汉第一。
这片518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以武汉6%的面积,创造了该市12.8%的GDP。
这一年,光谷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94个,总投资超过5230亿元。
这一年,长江存储128层QLC 3D NAND闪存芯片等众多创新成果诞生,光谷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疫后重振以来,霍尼韦尔宣布在光谷设立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成为2020年首家在汉成立公司的世界500强;长江存储项目二期在光谷开工,为集成电路产业再注强劲动力;光谷互联网企业福禄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疫后光谷境外上市第一股,路德环境和科前生物同日登陆科创板。
2020年,光谷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9家。华星光电t3项目出货量居全球第二,t4项目一期月产能达1.5万片;天马G6一期产能和良率持续提升,G6二期成功试产。
史无前例的疫情,迫使武汉经济按下暂停键,却也倒逼了数字经济、线上经济的蓬勃崛起与发展。2020年,武汉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总数达6259家,增幅41.7%。
2月9日,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电子生产线一派繁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这一年,为你跑腿的“店小二”火了
封控期间,武汉多条生产线一度面临全球供应链中断、“缺人缺粮”的巨大危机,但同样也让世界看到了武汉的坚韧和后劲,并更加坚定了“选择武汉、扎根湖北”的决心。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致函表示:世界经济论坛坚信,韧性十足、富有活力的武汉和中国经济能够迅速重回正轨。
2020年4月8日,武汉“重启”后首场“云招商”,大批重点企业携69个项目力挺武汉,总投资额达2451亿元,其中11个为总部项目。
同年8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峰会在武汉举行。陈东升、刘永好、毛振华、王中军等300余位中国商界领军人物,带着项目、投资和信心,从八方汇聚“英雄之城”。
“我是四川人,这次在湖北投资,就是新湖北人了!”刘永好说,新希望将在武汉建立华中总部基地,带来7个项目,包括农业、食品、城市化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等。“我作为川商总会会长,希望各个商帮联手,共同推动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一个地方发展搞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看土壤和生态行不行。这个生态,就是营商环境。
1月4日,武汉经开区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前来办理业务人员解答问题。该区加快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实行一窗办理、同步预审,实现两个环节、一天办结、零费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2020年5月,我省首次召开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发布《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省委书记应勇要求武汉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一场营商环境的“武汉战役”,成为重塑“武汉竞争力”的核心牵引。
同年6月,《2020年武汉市深化“四办”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方案》出台。
一张身份证办成事。
——这是疫后重振的武汉,对营商环境立下的郑重承诺。
武汉提出:围绕户籍户政、出境入境、交通交管、社保医保、税费办理、卫生健康、就学养老、住房公积金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全市通办”和“一张身份证办成事”。一张身份证在武汉能办成的事,将达到150项。
同月,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在光谷动工,总投资45亿元。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帮办代办中心负责人查小鹏介绍,迈瑞项目在土地摘牌后9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全部审批手续,取得了一系列证照。“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26天,创下我省项目审批速度新纪录。”
该中心还专门拉起“跑腿团”,通过在线指导、在线预审、上门收件、上门送件等方式,让企业享受“网上办+上门办”“预约办+帮代办”“承诺办+容缺办”等各种“跑腿套餐”,且“店小二”服务一律免费。
2020年,35家企业总部及“第二总部”落户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328.6亿元。武汉新开通6条国际货运航线,进出口逆势增长10.8%;市场主体达141.3万户,增长8.6%。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一个“店小二”,为民服务的决心。
2020年9月30日上午,武汉至亚的斯亚贝巴国际货运航线的首个航班从天河机场起飞,飞往埃塞俄比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盛鹏 摄)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
重塑大交通格局,是武汉加快疫后重振、重塑城市形象、再回全球产业链的先决条件。
2020年5月9日,武汉至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航线复航,长江中上游第一条国际水运航线焕发新生机;同一天,满载物资的汉欧班列驶向塞尔维亚,这是中欧班列发出的首趟防疫物资专列;2020年5月10日,天河机场复航后开行首条国际定期货运航线……重启后的武汉交通,频频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善作善为、奋发有为的大武汉,瞄准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目标阔步前行。
开行量是去年同期2倍 中欧班列为全球抗疫注入“武汉力量”
4月3日5时26分,风笛一声长鸣,编组50辆、满载500余吨武汉及湖北地区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配件、通讯产品、衣服鞋帽、防疫物资等的X8015次列车,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开出,经汉丹线、焦柳线运行,由阿拉山口出境,驶往德国杜伊斯堡。
这是吴家山站本月开出的第二列中欧班列,也是2021年开出的第38列中欧班列。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的开行数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是2020年同期的2倍。
火热的开行态势,彰显中欧班列(武汉)的勃勃生机。
1月26日,满载通信产品的中欧班列从武汉开往波兰罗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王遥遥 摄)
2020年3月28日恢复常态化运营以来,首趟防疫物资专列、首趟国际邮件专列、首趟对接江海直达班轮的铁水联运专列、首趟“中国信科”专列相继从武汉出发前往欧洲,中欧班列(武汉)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欧亚贸易以及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为紧密的运输大通道。
统计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武汉)共开行215列。一趟趟满载希望的班列,不仅为武汉及周边地区生产的防疫物资等商品出口欧洲提供渠道,助力武汉、湖北加速疫后重振,也为中国积极助力全球抗疫贡献湖北和武汉力量。
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班列计划往返开行400列,为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枢纽和链接平台作出更大贡献。
3月8日,为期40天的春运结束。疫后首个春运,格外引人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共发送旅客1085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46%;运输电煤、钢材、粮食等民生物资901.3万吨,同比增长18.3%。
“虽然铁路客运降幅超过50%,但从全国人民助力疫情防控、主动‘就地过年’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数据已属不易,铁路货运增幅超过两位数,则说明经济发展呈现向好态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认为,武汉正逐步恢复“九省通衢”的荣光。
“十三五”收官之年稳住发展底盘,“十四五”开局之年瞄准更高目标。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武汉将制定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武天高速、双柳长江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助力武汉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一季度比2019年同期增长61% 中部地区枢纽港乘风破浪
3月31日,武汉新港管委会传来好消息,武汉港一季度累计完成63.34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85%,比2019年同期增长61%。
武汉新港是武汉构建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一环,也是武汉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抓手。
疫情期间,阳逻集装箱码头被指定为“防疫物资接收港”,共转运各类物资1044万吨,防疫物资近3万吨,有力支援了武汉医疗和民生物资保障。
2020年6月4日,长江武汉段水域,一艘满载商品车的滚装船破浪前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武汉“重启”后,航运经济加速复苏。2020年6月,武汉港疫后单月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019年同期,增长6.14%。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武汉新港制定了更宏伟的发展蓝图。
2020年7月,省委做出“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现代物流业,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枢纽港”的重大部署。武汉市提出:至2023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至2025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
武汉新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锚定500万标箱目标,“十四五”期间,武汉新港将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让黄金水道成色更足。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武汉港的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加速推进。
去年8月1日,武汉阳逻国际港铁水联运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成达产后,武汉铁水联运作业能力将由目前10万标箱提升至50万标箱,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93.3万标箱,同比增长14.4%,为近三年最高增幅,继续保持并扩大在长江中上游领先地位。2021年,武汉港计划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6万标箱,同比增长12%;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完成进出口货值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武汉航运交易所完成交易额78亿元,同比增长2.76%。
2020年9月28日,武汉铁路部门启动“十一”黄金周客运。当天,百名志愿者在武汉火车站欢迎全国各地旅客“坐高铁游湖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前三月总量超过去年全年 1200万票跨境电商货物畅连世界
胡婧是湖北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国际业务室分队长,主要负责协调进出口货物抵达机场后的入库工作。
疫情期间,全球各地的援汉医疗物资汇聚到天河机场。7×24小时坚守岗位,成了胡婧的日常。
特殊时期,确保人员安全抵离、物资高效分发,天河机场责无旁贷。疫后重振阶段,航空运输兵不解甲再出发。
受疫情影响,航空客运市场一度遇冷。然而航空货运却异军突起,成为天河机场里最繁忙的业务区域之一。
“疫情发生后,仓储系统经常处于‘爆仓’状态。”胡婧说,面积仅有1.1万平方米的C3库房,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今年1月29日,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C4库房正式投用,大大缓解了“爆仓”的窘境,货物周转效率明显提高。
货物周转更快了,天河机场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升。机场北角的一片空地上,正在扩建货机停机坪,计划新增的5个E类机位将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航线不断稳定和拓展,是推动货运业务发展的“底气”。
2020年,湖北机场集团国际货运通航点已达36个,先后恢复及开通武汉至美国芝加哥、美国洛杉矶、比利时列日、德国法兰克福等城市的全货运洲际航线,以及武汉至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改货”货运定期航线。
2021年前3个月,湖北机场集团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近3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电商进出口票数突破1200万票,超出2020年全年总量。
2019年4月28日,天河机场启用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商产业正式起步。2019年,天河机场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总量为158万票。2020年,累计完成936万票。“天河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强势崛起,主要得益于多条国际货运航线的恢复和开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天河机场不断精简跨境电商货物作业及通关流程,优化电商货物查验方式,实现货物即到即办。探索B2B出口,创新陆运中转、多式联运等业务模式,实现货物即发即走。“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离不开武汉海关大力支持,海关全面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实现货物即到即查等措施,提高企业通关效率。”湖北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为企服务能力。
3月29日,医护人员正在使用注射器抽取新冠疫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一年,人间四季轮回。一年,城市浴火重生。
2020年4月,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后,防控如常,高考、“十一”、春运、春节,一个个重大节点,武汉安然度过。
城市人流如织,疫后重振的背后,是那一袭白衣:走下火线,再登“防控线”,永守“健康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武汉市在着力补医疗能力短板同时,医疗秩序逐步恢复,各级医院精准对接疫后医疗需求,探索巡回诊疗和远程医疗,优质医疗资源惠及百姓。
重塑医疗体系——
看病“一栋楼内一站式”完成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新的发热门诊已经启用。这里功能分区明确,设备齐全先进,接诊、检查、留观、隔离等流程可以“一栋楼内一站式”完成。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栋单独的小楼。改造升级后,独立于其他区域,医患各有一进出通道。“日常保持约10个独立留观单元,特殊情况下,留观能力可以扩大6倍”,该院介绍。
一年来,武汉疫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125个总投资约485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项目,重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武汉62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提档升级”,完成了标准化建设,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新增设发热诊室,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社区医院发热诊室共同形成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
28家综合医院传染病房楼或可转换病区建设不断推进,储备20000张传染病床位;
按照10%的比例配置重症监护病床,储备负压病床、负压手术室,配备ECMO等设备,守住救治的最后防线;
蔡甸、江夏等地开建“平战结合”医院,分别常备1000张床位。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质子中心、重离子中心等顺利推进。
一项项举措,让同济医院产科副主任乌剑利感叹:“见过疫情中这个城市的慌乱,如今我相信未来的武汉会临危不乱。”
解除封控之后,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为社区居民义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10多家医院“隔空把脉”——
家中坐享网上优质医疗
“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方便了患者在线问诊就医。疫情期间的远程医疗经验,在后疫情时期可以继续发挥。”3月20日,在武汉举办的湖北省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湖北省各大医院的40名远程医疗专家如此总结一年来远程医疗的经验和发展。
去年9月23日,马来西亚王先生按预约时间,准时上线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他腹股沟和臀部长皮疹,按湿疹用药不见好转,听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很有名,特地通过该院互联网医院远程问诊。
两次网上问诊后,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姜红浩确诊其为股癣,开出电子处方后,药品经广东某国际快递中转站,被转寄至王先生马来西亚家中。
疫情期间,该院上线互联网医院,开设线上科室38个,上线医生518名,提供在线电子处方与药品配送、重症在线处方等服务,保障了疫情期间患者用药需求。疫后,为避免患者在医院聚集,一年来不断打磨线上问诊流程,推出线上门诊模式。
如今,该院线上电子处方已配送至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与4个直辖市。该院的网红自制药硅油、祛白合剂等最远配送至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
无需排队候诊,药品配送到家,疫后远程医疗的便利正从小众逐渐普及。去年至今,武汉市共有1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开通了互联网诊疗,涵盖除急诊、重症医疗之外的所有科室。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委托线上复诊,即使千里之外,仍可随时在家中问诊。
远程医疗“隔空把脉”,优质医疗资源不再遥远。
去年底,鹤峰县人民医院一位患者因肝功能不良,当地难以确诊。在肝活检后,通过湖北省远程医疗中心会诊平台,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赵雷教授确诊其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建议采用抗免疫相关治疗。如今,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3月12日,武汉市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鸟瞰。该院是湖北省公卫应急建设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承担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任务,一期工程已进入调试、验收阶段,即将投入使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协宣 摄)
万名医生下沉社区——
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武汉坐拥27家三甲医院,素有“中部医都”之称。城市重启,400多家医院一同走出疫后阵痛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64岁的韩萍(化名)患有糖尿病,如果去大医院,不仅需要转乘两趟公交车,排队也需要一两个小时。而现在,她在水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就可以监测病情。
解除封控后仅20多天,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一万余名医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坐诊、业务查房、业务培训、特色专科帮带、远程诊疗、协助辖区开展义诊及健康管理等工作的同时,还指导基层做好预检分诊和院感工作,提高疫情应对能力。
医院重启,困境中的患者,迎来光明。
8岁黄石男孩康康(化名)莫名发烧、咳嗽,后全身抽筋、双下肢无力,连站立都困难,家人当即将其送往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正在黄石义诊的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丹复查后高度怀疑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她说,在基层该病容易和脑膜炎、脊髓炎混淆。康康随即得到相应的治疗。
去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重启了“湖北儿童健康行”。该院各科专家144人次巡诊足迹遍布我省贫困偏远9个市(州)的55家医疗机构,服务当地患儿3000余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
2020年5月10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工作人员为游客测量体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走出阵痛期——
“城市曾暂停,追求优质医疗的脚步不能停”
4月1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熊念结束一上午的专家门诊,走出武汉红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疫情中,这曾是重症隔离病房。“武汉解除封控后,一切重新开始,经过改造和消毒,这里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睡眠医学中心。”熊念介绍。环视该中心,病房温馨明亮,病床舒适柔软,监测睡眠仪器先进智能,就诊便捷有序。
这样的焕然一新,经历了艰难的破土。
作为武汉市第一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疫情中该院共接诊发热患者15000余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05人。“重启后,市民担心去医院感染,有的病人到抢救关头才送到医院,门诊数月冷清,全院职工状态一度低迷。”熊念回忆,“我们必须弘扬抗疫精神,谋出路,走特色道路。”
自去年11月至今,该院精准对接疫后就医需求,相继建成了睡眠医学中心、疼痛医学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特色诊疗专科。去年,该院工作量完成2019年同期70%,现在则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接诊量。
走出阵痛,武汉医疗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惠及百姓。
去年7月,武汉市肺科医院中医科开科,主攻减缓西药毒副作用、免疫系统调节、肺功能康复;
去年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建全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全程管理示范中心,促进早诊早治;
去年12月,武汉儿童医院成立儿童心脏中心和门诊镇静中心,让心脏病患儿能实现“一站式”诊疗;启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到两个月,就迅速覆盖儿外科所有手术范围……
“城市曾因疫情按下暂停键,但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不能停,追求优质医疗的脚步不能停。”武汉儿童医院院长邵剑波说。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他指出,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补短板、强弱项、探新路,成为总书记和党中央给湖北、武汉留下的一道“必考题”。
2020年8月2日,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洪山坊社区凯乐花园小区综合党委成立,下沉党员组建的5支服务队亮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一年来,我省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武汉不断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实现了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使更多市民百姓真切感受到更多更好的获得感。
充实基层
武汉14.9万党员下沉社区
“你看我们社区这半年是不是大变样了?停车问题、设施老化,都解决了!”4月7日,武汉市武昌区放鹰台社区书记叶玮谈起近半年的变化时,不禁喜上眉梢。
放鹰台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80%的居民楼呈开放式,没有围墙,出入口多,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且楼龄基本在二三十年以上,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居民被“四水一气”、停车难问题困扰多年。再加上空巢独居老人多,老年人关爱与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叶玮说,社区居委会共有群干16人,处理日常工作已十分繁忙,要解决停车难等“老大难”问题,以前确实有心无力。疫情防控期间,随着党员下沉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前后有1006名省、市、区级党员到该社区报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2020年,社区启动洪山路片小区改造试点。按以往经验,这类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多、想法多、需求多,要统一居民想法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为此,社区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由下沉党员及楼栋代表积极参与,围绕小区改造方案进行开放式讨论,并逐一反馈给建筑设计方。通过改造,该小区增画了停车线,实现了封闭管理,设置了智能式道闸,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难、出口多的困扰。
今年,放鹰台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全面铺开,这次又是下沉党员站了出来,充分发挥各自经验,纷纷出谋划策,担任起了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小区里,哪里需要改造车棚、增设电动充电桩,哪里需要安装垃圾分类站、提升景观,哪里需要安装路灯、智慧门禁和安防设施……这些问题都由下沉党员挨家挨户调查需求后汇总成文,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叶玮说,目前该社区17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当中。
此外,放鹰台社区还成立了“伴爱同行”——关爱失独、空巢与独居老人志愿服务队,下沉党员纷纷就近结对认亲。他们中有夫妻党员、父女党员,定期入户走访老人家庭,平时帮他们代购生活物资,每逢中秋、重阳、春节等节假日及老人的生日,都会去老人家里为他们送物资、送书籍,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据统计,武汉共有179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15个区(开发区、功能区)1428个对口联系社区报到,市区两级8831个党支部全覆盖联系包保6381个小区(片区),共149607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
2月8日,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花城社区丰泽园小区,志愿者与下沉党员一起为小区架空层彩绘进行后期收尾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减负增收
社区工作者干劲满满
收入偏低、负担偏重,导致队伍老化、人员流失,一直是武汉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发展上面临的困局。
针对这一现象,去年4月,武汉制定出台《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经过近一年落实,初步建立起“进出有通道、履职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激励有机制”的“四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去年4月,我们就涨工资了。之前拿到手每个月3600多元,涨了之后是4960元。我们青宜居社区工作人员平均涨工资1700多元。”青山区红卫路街道公共安全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天娇表示,社区工作者待遇有了保障,未来也有了晋升空间,只要符合相关规定,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可以被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去年,青山区拿出6个街道公务员招录计划,面向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社区(村)“两委”成员进行定向招录,占比达当年全区街道公务员招录计划总数的三分之二。去年7月,黄天娇顺利考上红卫路街道公务员。
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市、区两级财政增加投入8亿元,按标准落实社区工作者报酬,社区工作者人均年应发报酬达到7.36万元,较之前增长了79.4%。
增加收入的另一面,是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去年召开的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尤其是要着力减轻工作负担,让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武汉市民政局等部门着力推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责定位。仅江汉区就整理了108个社区的挂牌,拆除各类挂牌6296个。全市还将社区证明类事项减少70%左右,上级部门不再直接对社区考核,也不允许职能部门跟社区签责任状,为社区减少了综治、安全等10多项责任清单。社区事项实行准入管理,不在事项清单内的,采取“费随事转”的方式,由相关部门出专项经费予以解决,不给社区增加额外负担。
武昌区紫阳街党建办公室副主任汤琪说,去年以来,明显感觉检查少了,会议短了,工作群也“瘦身”了,“现在手机上的QQ群、微信群从100多个压缩到了三分之一。”武昌区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介绍,今年,涉及居民户籍、家庭关系、婚姻状况、住房、低保、残疾等18项可在网上大数据平台查询的事项,不再需要社区开证明。
多方联动
搭建协同用力新平台
各方力量都发动起来了,如何协同用力,形成多方联动破解难题的体制机制?一年来,武汉进行了深入探索。
去年以来,该市创新建立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在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居民参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下,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街花城社区银湖御园小区内,一座垃圾分类亭刚完工,还有两座也即将完工。届时,小区垃圾在这里分类投放,进行异味处理后再集中回收,一直困扰居民的垃圾堆放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我们十天内就顺利通过这个解决方案。”花城社区党委书记魏彦辉介绍,去年5月底,社区在银湖御园小区试点建立物业、业委会、社区、派出所、城管五方联动机制,“以前,社区要一个个地协商,耗时耗力,现在五方联动,负责人一起到场,问题不出小区就能迅速解决。”
地处武昌古城核心区的昙华林,保留着50余处百年历史建筑,是武汉城市名片、网红打卡地。而武昌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正位于景区,停车位紧张,居民停车与游客游览不时发生矛盾。社区党委书记冯晶说,社区充分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建立居民议事会、新青年论坛等议事平台,打造“家门口的议事厅”,精准对接不同需求,高效解决小区治理难题。针对停车问题,社区通过“民呼我应”工作平台,邀请交通、规划、环卫等职能部门、辖区单位以及居民商户共同协商,探索在8时至18时之间居民车辆只出不进,方便游客游览的“错峰停车”管理新模式,解决了游客停车难题。
我很幸运,每天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感受武汉一步步重新变得活力四射。
4月4日夜,汉街人头攒动,市民游客人流如潮。战胜新冠疫情冲击,武汉的商业旅游快速恢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城市重新开放的一年里:武商、中百等武汉老牌商业企业持续迸发新活力,外埠商业巨头恒隆开业、SKP正式落户;武展、国博、洪山体育馆等曾用于建设方舱医院及防疫物资仓库的商业展馆,接连承办大型展会、赛事;地铁里、公交上,除了人人脸上的口罩,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静止”过数月之久。
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英雄的城市”,武汉正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过来,犹如一位重伤痊愈的英雄,重上战场,活力十足。
商企重拾活力 巨头抢滩落户
一年来,疫情期间武汉的商超保供主力军——武商集团和中百集团,早已进入复苏期,且不断“开疆拓土”。
3月27日,周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汉国际广场现场看到,商场内多家餐厅门口均排着长队,部分餐厅不到晚上7点便暂停放号。
2020年,虽历经56天停业,武商MALL(由武汉国际广场、武商广场、世贸广场三大购物中心以及武商超级生活馆构成)销售收入依旧突破100亿元,稳居国内购物中心前三。武商集团负责人介绍,今年夏天,武商摩尔城全新的商业街区业态“武商里”将面世,打造不打烊的武商MALL。
3月24日,中百集团发布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该集团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323.01%。其中,全年线上销售额达7.45亿元,与上年同期数据相比,增速达119%。在线上业务猛涨的推动下,全年实现扭亏。
2020年6月3日,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市民逛街购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本地龙头重振,外来商业巨头也连续重仓武汉。
3月25日,与武商MALL一街之隔的武汉恒隆广场开业,开业当日,众多武汉市民前来“尝鲜”。武汉恒隆广场总经理叶沛能坦言,无论从经济恢复的良好态势,还是商业氛围、经营状况来考虑,“恒隆”选择在武汉开业是最佳之举。
清明假期,汉街成了游客热门打卡地,不久后,这里将崛起一座新的高端购物中心——SKP。
武汉华润万象城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这个总面积19万平方米、拥有420多个品牌的商业体,宣布要将原定于2022年开业的计划争取提前到今年年底。
一系列数据,印证着武汉的消费力正加速恢复:2020年,武汉仍在全国消费十强城市中名列第九。作为发达城市商业繁荣的标志之一,武汉发力“首店经济”,势头迅猛,不完全统计显示,2020年武汉新增首店149家。
世邦魏理仕武汉分公司总经理王祎表示,到2022年末,武汉购物中心存量预计将超过800万平方米,且优质高端购物中心密集开业,武汉正加速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展会赛事频频 场馆加速复苏
“今年初至3月31日,我们举办了7场展会活动,展会面积24.04万平方米,共接待40多万人次参观。”4月2日,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接展业务部总监鲁瑛说,今年,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还将承接3至4场知名的全国巡展。
3月28日至30日,“良之隆”2021第九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短短三天,吸引了21万人次参展。该展览是武汉本土举办极具影响力的展览,2019年时,展览面积为9.3万平方米,租用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9个展馆。今年,该展览租下12个展馆,还开设了室外展区,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展览期间,汉阳辖区内酒店爆满,“一房难求”。
同样作为武汉会展业的龙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也展现出加速复苏的良好势头。
4月2日,武汉钓鱼及户外用品展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首日就吸引了6000人次观展。展会现场,不乏湖南常德、河北保定、山东淄博、广东深圳等地的商户。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副总经理龙舟说,今年3月,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人流量、展商评价、会展产值等综合指标,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今年4月和5月的订单已预订满,每月都将举办4至5场展会。”
2020年11月22日晚,武汉大学第32届金秋艺术节服饰大赛在卓尔体育馆举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除了展馆,体育馆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今年2月11日至2月26日,洪山体育中心举办2021年迎新春“体育嘉年华”活动,推出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快乐体操培训等10多项活动。16天,吸引了3万多市民报名参加。最受欢迎的,是羽毛球和游泳项目,一放名额,迅速“秒光”。
由于人气越来越旺,体育中心南门篮球场的关闭时间,从16时延长至21时。一旁的健身步道,也正谋划增设一批健身器材,方便市民锻炼。
2021穿越火线双端职业联赛春季总决赛,将于4月12日开赛。这是洪山体育中心首次尝试承接电竞赛事。馆长王慧说:“随着武汉市各大场馆加速复苏,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展会和活动青睐武汉。”
2020年7月16日,武汉市徐东大街沃尔玛超市,市民选购新鲜蔬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街巷熙熙攘攘 江城车水马龙
重启一年,武汉交通早已车水马龙。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2029.5万人次,其中城市公交792.49万人次,轨道交通1013.24万人次,出租车223.77万人次。
4月2日5时30分,公交司机聂三华像往常一样来到珞雄路公交场站。早6时,他驾驶头班1487号车驶出场站。这时,公交站台上已有乘客候车,聂三华将车稳稳地停在站点,面带微笑看着乘客一一排队上车,不时与相熟的乘客打上一两句招呼。
聂三华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说,想起去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心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涌起异样的情愫,那种绝处逢生后的百感交集,若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如今,开着公交车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看着眼前的车来车往、一派繁华,心里很满足。”
4月6日星期二,清明假期后首个工作日,武汉地铁4号线楚河汉街站人流如织。这是武汉工作日人流量最大的地铁车站之一,早晚高峰时段,客流更是达到线网第一。去年1月23日,武汉地铁停运,楚河汉街站随之关闭了65天。
楚河汉街站值班站长张沉介绍,地铁恢复运营之初,该站的日客流量只有几千人。“到了去年五一小长假,‘惠游湖北’活动开始,外地游客就明显增多。”张沉说,去年10月国庆黄金周时,车站客流量已达到七八万人,与疫情之前相差无几。武汉重启一周年,对比前后变化,张沉说:“第一次觉得‘人挤人’也是一种幸福,说明这座城市安全、健康、有活力!”
目前,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已由2020年恢复运营之初不足20万乘次,恢复至日均320万乘次,达到疫前水平的九成以上。
2020年8月7日,市民在湖北省外文书店看书购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全国三八红旗手、武汉滴滴司机王利,来自四川绵竹。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接受过志愿者帮助的她,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滴滴社区保障车队,成了一名志愿者。她说,武汉重启后,她从每天接不足10单,慢慢升到如今的20余单,生意越来越好。“现在遇到堵车,也不像以前那么焦躁了。”王利说她会更热情地为外地来的乘客介绍武汉。“武汉恢复如今的车水马龙,是无数人的坚守才换来的。我愿做一张小小的名片,把武汉的热情传递到每位乘客手中。”
陈万青是华昌公司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2020年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他说,如今的武汉,除了口罩的提醒,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疫情一般。人们出行有序,市场井井有条。“就连我每天出车前在家门口小面馆吃的那碗热干面,也还是那个味道。”
现在,陈万青的日均载客量达到重启初期的3倍,正在逐步恢复疫情前水平。“我很幸运,因为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感受武汉一步步重新变得活力四射。武汉,仍旧是我热爱的英雄的城市。”陈万青说。
3月13日,武汉大学“抗疫医护赏樱专场”首日,万余名抗疫医护人员及部分家属走进武大校园,共赴樱花之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去年,累计接待游客2.59亿人次。
今年赏樱季,1.2万名抗疫医护人员及部分家属重逢珞珈山下,赏武大樱花。
上月,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的38个文旅项目签约,共同看好武汉文旅市场未来潜力。
在去年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温暖人心:“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
如今,正值赏花季,“武汉”成为各大旅游榜单推荐和旅友间口口相传的高频词。这座城市也在用不断提档的服务和品质,助推旅游体验进一步升级。去年12月29日,武汉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3月11日,“相约春天赏樱花”系列活动在武汉东湖樱园启动,包括援鄂医疗队代表在内的省内外游客入园观赏盛开的樱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武汉樱花”搜索量暴增10倍多
“李白来过的武汉,果真名不虚传。”4月2日,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小吴,登上黄鹤楼,对着长江美景感叹。“春游热门目的地,各大榜单都在推荐武汉,我也来追一波热度。”
当天,尽管下着雨,黄鹤楼上依旧游人如织。“刚刚过去的3月,黄鹤楼接待了近18万人次的游客。”黄鹤楼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4月底,黄鹤楼重新开放时,日均接待量不到300人次。而今年3月,最高峰时的单日入园游客量,达1.5万人次。”
黄鹤楼的壮观,樱花的娇艳,构成江城独一无二的美,全国各地“寻樱客”纷至沓来。
3月13日,我省“相约春天赏樱花”系列活动之武汉大学“抗疫医护赏樱专场”启动,共有1.2万名抗疫医护人员及部分家属相聚珞珈山下,尽享樱花之约。这其中,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支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及部分家属3000余人。
“虽然浙江也有樱花,但在武汉看樱花,心情截然不同,因为这里是我们共同奋斗过的地方。”3月赏樱季,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冯晶晶和队友们回到武汉,走进武汉大学欣赏去年错过的樱花,并重回曾经战斗过的医院。
据携程平台统计,3月3日至21日,“武汉樱花”搜索量暴增1063%,每个周末都有上百万名游客到武汉各大赏樱景点踏青游玩。
巨大的客流量,带火景区周边住宿、美食等二次消费。今年3月,晴川假日酒店户外自助餐几乎日日爆满,餐饮收入成倍增长;花博汇景区内民宿入住率达74%以上,一到周末就“一房难求”;清明节假期,“小黄鹤楼”雪糕冲上热搜,网友纷纷刷屏晒图。
2月11日,除夕之夜,武汉长江灯光秀春节版点亮夜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武汉成为旅行社业务重心
“我们第一站想去汉阳门花园。”上月,来自江苏无锡的一支中南国际旅行社的定制旅游团刚落地武汉,早已做足“功课”的团友们,就对武汉景点如数家珍。3天里,这支12人的定制小团打卡了武汉昙华林、江滩、江汉关博物馆等景点。
“随着到武汉的游客越来越多,过去武汉的一些小众景点,如今逐渐成为热门景点。”旅游团导游说,现在来武汉旅游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不仅仅满足于打卡地标性景点,还想更深入地了解武汉的文化。
去年8月,“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系列活动,让武汉旅游市场迅速“沸腾”。2020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5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906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98亿元、逆势增长7.6%。其中,2020年8月8日至12月31日,纳入惠游湖北活动的武汉44家景区,共接待游客2148.74万人次,黄鹤楼景区人气指数位列全国第一;星级旅游饭店营业收入从去年10月起实现正增长,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长17.1%。
2020年6月7日,一名来自汉口的市民在光谷花海里手舞足蹈,如痴如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人气火爆,外地游客越来越多。3月20日至21日,东湖樱花园游客量达11.5万人次,约六成为外地游客。蔡甸花博汇景区一季度接待游客量超50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45%,几乎每天都有河南、江西、沈阳等地旅游团来到园区,最多时,一天接待的外地团队人数超过7000人。
面对“到汉游”持续升温,不少旅行社把武汉作为业务重心。
中青旅湖北旅行社导游牛玉焕,在导游行业工作10年,以前大多带境外团队游,如今“武汉游”成为她工作的重中之重。
“武汉团队游越来越火,我现在一周至少要带两个团。”牛玉焕说,以前武汉团队游的常规路线就是黄鹤楼、户部巷等地,两日游团队比较多。去年以来,来汉游客经常提出要去东湖、江滩、花博汇等景点,针对游客需求的新变化,旅行社新增了多日游特色旅游线路。
中青旅湖北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至今,以武汉为旅游目的地,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及省内武汉周边城市的定制团业务量增速迅猛,2020年惠游湖北活动期间,该旅行社接待来汉游客超过50万人次。
2020年10月1日,市民和游客在东湖绿道骑行,享受惬意的假期生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38个文旅项目“看好”武汉潜力
春江水暖“船”先知,江城武汉的两江游正进入新一波旺季。
3月7日,“知音号摩登时光”白天场再次开启;4月1日,时隔15个月,两江游船恢复餐饮航班,多条特色线路齐开。
4月4日,在“知音号”推出的长江首场单口喜剧现场秀上,4名本地脱口秀演员绘声绘色地讲着段子,引得台下数百名观众哄笑不断。
“第一次在‘知音号’游轮上感受线下脱口秀,这种沉浸式体验很特别。”从没坐过游轮的石家庄小伙郭竞午,第一次登上“知音号”,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被大江大湖环抱的武汉,美得惊艳。”
在武汉,一批文旅项目正通过内容优化和品质提档,不断拉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知音号”相关工作人员说,今年白天场开放以来,沉浸式复古脱单派对等新场景在“知音号”轮番上演,场场上座率火爆。
今年以来,花博汇景区探索旅游“白+黑”模式——日间推出七大花海;夜间,推出融合声、光、影、剧、焰等元素的沉浸式大型焰火剧场秀,让游客们白天赏花、夜观烟花。
3月27日,春风游园季·武汉欢乐谷国风次元节开幕。园区内不仅游乐项目全开,还接连上演表演,穿各式动漫角色扮演服装的工作人员与入园游客频频互动。清明小长假,武汉欢乐谷举行国风次元节汉服文化周,再次掀起春季汉服游园热潮,三天共入园游客2.8万人次。
武汉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不仅吸引着游客们“用脚投票”,也吸引着众多文旅龙头企业来汉投资。3月22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大会上,3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引进了中传腾文全国云电脑总部项目、汉口历史风貌区文化旅游功能提升项目、长江钢琴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大型项目,持续助力武汉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正是无数人以平凡的坚守,投身不平凡的战斗,才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2月2日下午,武汉市江滩办在汉口江滩沿江滩地开展的“我爱母亲河 清洁滩地我们在行动”活动中,志愿者在捡拾垃圾,清洁滩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通讯员 向丽华 摄)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抗击疫情,是一次由先锋引领的冲锋。他们中,有义无反顾的医务工作者,有闻令而动的建设者,有忠诚履职的公安民警,有不辞辛劳的志愿者……他们的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去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
正是无数人以平凡的坚守,投身不平凡的战斗,我们才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交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答卷”。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一年来,在伟大抗疫精神鼓舞下,武汉抗疫一线汇集的无数力量、无数暖流,正让城市绽放新的光彩。
2020年6月9日,20余名火神山、雷神山“两山”医院建设者的孩子们,在武汉花山生态城作画,画出父母建设的项目工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通讯员 潘海亮 摄)
“‘两山’精神的种子深埋在每一个建筑人心中”——尹典见证“中国奇迹”
“爸爸是英雄!”去年4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聚焦“两山”医院建成运行。中建三局二公司维保人员尹典的女儿在电视里看到他,手舞足蹈地欢呼。
英雄,对于80后尹典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见证了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的“中国奇迹”,尹典才知道,英雄,就是挺身而出的凡人。
去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早上,接到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任务后,家在武汉的尹典回复,“15分钟内赶到”。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尹典和工友全力出战,24小时待命:没有机器,靠人力吊装箱式板房;搜寻冰块帮医护人员降温;直面病毒维修负压病房风管……
2月3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需要维保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尹典回忆,“指挥部让我们25个人写纸条,是不是党员,愿不愿意留下。”纸条一张张打开,22张写着“是党员,留下”,另外3张写着“不是党员,也要留下”。
“这段经历,非常值得讲述和传播。”尹典表示,坚守火神山医院的83天里,他的价值观得到全面升华,他有责任把感悟传递给更多人。
茶余饭后与工友聊天,除了谈工作、生活、爱好,他会讲起“两山”医院的建设过往;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代表赴各地宣讲,讲得疲乏时,不经意转身看到屏幕上的火神山医院建设照片,他又热血沸腾。
2020年8月6日,建筑工人在武汉绿地中心楼顶施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最想做的,是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甘如意扎根基层淬炼本领
“一路上,我自己都说不清哭过多少回。”去年1月31日,24岁的荆州姑娘甘如意四天三夜骑行300多公里返岗,打动万千网友。
她从老家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骑车出发,到达公安县城。第二天,骑到荆州长江大桥,自行车不能过,把车寄存在副食店,走过大桥。第三天,在荆州城内找辆共享单车,继续赶路。骑行7小时后,天越来越黑,雨也越下越大,甘如意大哭,继续前行。9个多小时后,她到了潜江。2月3日中午,她搭乘到武汉中心血库的顺路车,在汉阳下了车。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默不作声的坚韧,一往无前的孤勇,甘如意的故事如同一针强心剂,抚慰着疫情肆虐的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更让她拔节成长,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她从检验科的一名检验技士,被提拔为主管所有辅助科室的副主任。
鲜花和掌声中,甘如意一如既往地冷静和坚定,她选择继续留在化验室。“我还是想留在临床一线,想在基层好好工作,继续学习提高化验技术。”
没有上过的夜班,她要慢慢熟悉流程;没有写过的材料,她熬夜一点点琢磨梳理;本就人手紧张的检验科一位护士提出辞职,她主动挽留;同事休哺乳假,每天提前1小时下班,甘如意二话没说顶了上去。
在家乡公安县,甘如意受聘“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利用休假时间回到家乡开展活动。“最想做的,就是传递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她说。
“一个人奉献是烛光,千百人奉献就是太阳” ——华雨辰编织一张志愿服务网
第一时间投奔抗疫一线,从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值守过江大桥检测体温,到方舱医院播音员、社区物资配送员,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被称为“全能志愿者”。
连续奋战80多天,每天参加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个小时,“我的城市我来守护。”
“当时,武汉像我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几万名,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普通事。”华雨辰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再微小的事,只要被需要,都是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雨辰在教学生们练习发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武汉交通管控当天,华雨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首个任务,即接送医护人员。常常刚端起饭碗,信息来了,立刻出发。“医护人员都在抢时间,一分钟耽误不得。”她明白,接送工作看似简单,但不定时、不定点,必须随时保持“临战”状态。
置身危险之中,华雨辰最放心不下家人的安全。每次回家前,都在车里多待半小时,通通风,当作自我调节的心里安慰。
方舱医院运行,她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播音员,用温暖的声音为患者传递爱的力量、胜的信心。
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物资源源而来,转运人员严重不足。她又变身为搬运工,40斤一箱的蔬菜、50斤一袋的大米、60斤一箱的消毒液,肩扛手提,从不叫苦,“誓与武汉共进退!”
现在,回到教育岗位,华雨辰更忙了,志愿服务的触角更远。
她发起成立“青教志愿队”,策划爱心教育公益项目,寒暑假带着青年教师下乡支教。创设“风筝公益课堂”,通过线上支教,开展送课育人、培训育师志愿服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常态化、精准化进行线上乡村振兴支教,帮助偏远地区解决紧缺学科师资短缺难题,把优质教育的“风筝”放飞到各地天空。
“不能让在这次疫情中展现的热血和担当‘昙花一现’,要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华雨辰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会学生:一个人奉献是烛光,千百人奉献就是太阳。
3月4日,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志愿者在为居民测血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陈立峰 摄)
“珍惜发展机遇,我们和武汉共命运、同前行”——葛凤臣瞄准了新增长点
克服困难,首批申请获批复工复产;严密防控,确保安全生产;降本增效,全力出击把前期损失补回来。
疫情期间,伟巴斯特武汉公司总经理葛凤臣战胜一波又一波挑战,迎来一个又一个新机遇。
去年3月16日,公司复工。第一批69名员工,从武汉及周边地区返回工厂,开动生产线。去年上半年,订单与2019年同比下滑50%以上,企业经营困难。
“复工复产初期,点对点接员工,做核酸检测,发放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租用临时宿舍,每月需多支出20余万元。”葛凤臣说。
葛凤臣果断启动全厂降本增效活动,从内部挖潜力。
2020年下半年,公司订单开始快速增长,尤其在四季度,订单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今年一季度,公司产销量继续保持增长良好势头。
现在,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伟巴斯特适时推出加热器、充电桩、电池包等产品。葛凤臣介绍,去年以来,公司充电桩业务在满足欧美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国内市场拿到了多个订单。
接下来,公司将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研发投入,保持传统汽车天窗业务优势,实现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发展格局。
“公司中国区总裁严和宁先生是中德产业园招商大使,我们有义务为武汉代言。”葛凤臣说,他经常代表公司参加慕尼黑、上海等地的招商推介会,都会宣传中德产业园,为武汉营商环境点赞,邀约更多合作伙伴投资武汉。
目前,已有多家德资企业落户中德产业园。在葛凤臣看来,今天的发展机遇来之不易,一定要抓住新增长点,在武汉这片热土有所作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