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乐陵:打卡“红色地图”,追寻红色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上

乐陵这片英雄的土地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艰辛的奋斗历程

优秀的枣乡儿女

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

用热血和生命

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红色遗址遍布各个角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载体

乐陵市深入挖掘辖区红色文化资源

特精选出16个红色点位

绘制成乐陵市“红色地图”

引导广大党员群众

在追寻历史足迹的过程中

赓续红色精神,点燃奋斗激情


带上这份乐陵红色地图

一起来开启寻访红色乐陵之旅吧


乐陵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地图


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地址:乐陵市大孙乡大孙村)

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于2015年8月30日建成开馆,国家AA级红色景区。展馆面积1580平方米,通过图版、文字、圆雕、浮雕、多媒体、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反映大孙乡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的各种伤害、损失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成为继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之后乐陵市又一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红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余志远纪念馆(地址:乐陵市大孙乡邢官庄村)

余志远纪念馆,于2019年4月建成开馆。余志远,原名张汉卿,1917年出生于乐陵黄夹镇邸家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乐陵二区、五区区长、乐陵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在异常艰苦的冀鲁边区敌后战场上,领导本地抗日军民对敌英勇顽强斗争,被称为“铁血县长”。1943年4月10日,余志远带领部队转移到邢官庄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写下了绝命诗“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后饮弹殉国,年仅26岁。


“铁帽子五连”连部旧址(地址:乐陵市黄夹镇大桑树村)

“铁帽子五连”连部旧址,于2019年4月揭牌,曾作为“铁帽子五连”的连指挥部办公地点使用,为冀鲁边区抗战遗址群重要组成之一。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主力部队当中有一支当地武装发展起来的平津支队,“铁帽子五连”即平津支队二营第五连。五连作战作风彪悍,战斗力强,善打硬仗恶仗。由于连队干部战士全部是日式装备,人人头戴钢盔,手持三八大盖,身穿日军军服,机动灵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是一支屡战屡胜的常胜连队,遂被冀鲁边军区授予“铁帽子五连”的称号。


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地址:乐陵市黄夹镇大桑树村)

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于2019年4月建成开馆。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三大前身银行之一,最早于1938年在山东掖县(莱州市)建立,并逐步成长为遍布山东各抗战根据地的地方银行。1941年6月,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在乐陵大桑树村正式成立,发行北海币。银行下设材料、鉴定、总务、印刷、会计、通讯、运输共7个股,并先后在大桑树村以东的霍家寨、张元标村建立印钞厂,同年7月,银行被纳入山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管理体系,改称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自成立后,冀鲁边区印钞厂一直处于不断迁移中,设备及人员时有毁坏和牺牲,虽历尽艰险但仍坚持生产和斗争,对日寇的金融攻势给予了有力回击。


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战邮局旧址(地址:乐陵市黄夹镇西街)

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战邮局旧址,于2020年4月开馆。1944年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成立渤海区,两个战区的邮务组织合并成立了渤海战时邮务管理局,承担党内交通、报刊发行、邮政通讯等三大任务,按照当时行政区划,建立了四个专区战时邮局,其中一专区邮务局设立在黄夹。

1945年9月,一专署进驻乐陵,一、三专署合并,两区战邮局也合并,称为一专署战时邮局。不久,一专署战时邮局撤销,所担负的任务完全交由乐陵县战时邮局,大部分财务和人员也都划拨给乐陵局。从此,乐陵局承担起了整个原冀鲁边区的邮务工作。


黄夹起义旧址(地址:乐陵市黄夹镇北街)

黄夹起义,是山东省第一个农民抗日武装起义,是枣乡儿女保家卫国、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1937年“七七事变”后,乐陵中心县委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8月13日,时任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和延安派来的军事干部周凯东发动党员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筹措步枪60多支,大刀50把,组建起一支130人的队伍,在黄夹镇北街宣布起义,竖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的大旗,“好男儿上前线,武装保家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响彻云霄,谱写了具有乐陵地方特色的大刀杀敌的英勇故事。

1938年7月,萧华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后,这支部队随即编入八路军,走向更为广阔的抗日战场。

乐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地址:乐陵市西段乡孙七村)

乐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乐陵孙七小学,于2021年1月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为乐陵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7月,贾震等受中共津南特委指示,在孙七小学成立中国共产党乐陵县工作委员会,贾震任书记,孙宝智任组织委员,韩国珍任宣传委员,并建立卢店、城关、东辛店3个区委会,也是全县建立最早的四个党支部之一。

其中,该村原孙七小学就是根据中共津南特委指示,为掩护中共乐陵县工委的成立而先行建立的,最初由孙宝智家堆放杂物的院子改建而成,一度成为我党秘密落脚点和联络点。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地址:乐陵市朱集镇千年枣林游览区)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于2014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186亩,主要有挺进广场、革命纪念馆、常大娘故居、英雄纪念碑、烈士碑林等五部分组成,先后获得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东省首批抗战类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已经成为山东德州市规模最大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在山东省初步形成了“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红色教育格局。

其中,主体建筑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设计突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著名人物,以图版、文字、实物及绘画、模型、场景、展柜、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反映了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冀鲁边区抗战军政学校旧址(地址:乐陵市开元路与兴隆大街交叉口)

冀鲁边区抗战军政学校,成立于乐陵文庙(始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1938年9月,萧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抵乐陵后,仿效延安“抗大”,在原军政训练大队的基础上,在乐陵文庙创办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又名“军政干部训练班”,培养军队和地方工作干部,积极宣传抗日,并组织抗日武装。

从1938年7月到1940年3月,军政学校前后共办了7期,培养了2000多名干部,成为冀鲁边区培养军政干部的摇篮。这些干部对边区各县发展党组织、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丁坞镇烽火岁月纪念馆(地址:乐陵市丁坞镇纪楼村)

丁坞镇烽火岁月纪念馆,于2018年6月建成开馆。该馆围绕抗日报刊《烽火报》的故事,主要展示和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丁坞军民保家卫国,与敌人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事迹,旨在纪念革命先辈,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丁坞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一个重要据点,1938年,冀鲁边区特工委书记李启华一行入驻黄家村,大力发展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里先后有197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烽火报》报社旧址(地址:乐陵市丁坞镇黄家村)

《烽火报》创刊于1938年春夏之交,其前身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内部油印刊物,最初借用乐陵县委的油印设备在乐陵县城西关史宅中印刷,同时还为军政学校编印过教材,是事实上的边区党政军机关报。1938年7月至1939年,《烽火报》由乐陵县迁至宁津、乐陵交界的黄家村等村镇中编印,逐步进入两三年的鼎盛时期。1942年6月,随着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烽火报》遭到敌人破坏。《烽火报》共编印470期,是冀鲁边区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救国宣传报刊。


铁营洼战斗遗址(地址:乐陵市铁营镇铁营大洼)

铁营洼战斗,又称铁营洼突围战,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山东乐陵的一次比较惨烈的战役。1942年后,日军全面加大军事围剿,我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1943年2月3日,日军集结了2万多兵力,对乐陵铁营大洼实行“铁壁合围”,我方战士、群众400多人与敌展开迂回作战。

面对几十倍于我的强敌,我军战士浴血拼杀,战斗持续了十四五个小时。这次敌人的残酷大“扫荡”,除十几人突出重围外,我部队、机关人员几乎都壮烈牺牲,敌人也遭到惨重的伤亡。2015年6月25日,乐陵将散葬在铁营镇东营村的六名无名烈士遗骨迁葬至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每个烈士骨骸中都发现了锈迹斑斑的子弹头,最多的达34颗。如今,这些锈迹斑斑的弹头、弹片就陈列在冀鲁边纪念馆的橱柜里,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西堡村抗日荣军医院旧址(地址:乐陵市铁营镇西堡村)

西堡村抗日荣军医院,原址为一土庙。1942年,日军全面加大军事围剿,冀鲁边区抗日斗争进入最艰难时期。面对敌人的野蛮行径,乐陵西堡村群众怒火冲天。

一天,西堡村村民孙广策组织大家秘密在村内土庙成立了一家救助伤员的诊所。村民自己动手改进医疗条件,将周围村的土郎中都喊来救治伤员。村民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救治,有的负责去前线抬伤员,妇女们则负责清洗救治伤员用的棉布,池塘都被血水染成了浅红色,这里后来被称为荣军湾。村民们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一直默默地坚持到抗战胜利。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地址:乐陵市杨安镇吴北斗村)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原址是一座近代天主教堂,采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正殿已不存在,现仅存后殿。乐陵吴北斗村教堂始建于189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天主教会接管,美国神父文道林、甘思源曾在此主持教务。

抗战时期,吴北斗教堂收留了方圆百里的难民,教堂内的地下室成为村民躲避空袭的最佳避难场所。其中,吴北斗教堂中有一小诊疗室,主要为教徒治疗一些普通杂症,附近村庄的百姓有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小灾,也会得到悉心诊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道林、甘思源等神职人员陆续撤离,后吴北斗教堂被用作八路军后方医院。


中共山东分局冀鲁边区党委旧址(地址:乐陵市孔镇朱家寨村)

中共山东分局冀鲁边区党委旧址,原址为朱家寨基督教堂,今已无存,最早建于1866年,教会有英国人华先生和殷德森两个牧师,因免费为教徒、村民治病,标榜“乐善好施”,故名“施医院”,也称“施德医院”,抗战前期曾起到八路军后方医院的作用。抗战时期,朱家寨曾是乐陵最南边的一个区,边区部队和领导干部时常在这一带活动。1941年1月初,北方局巡视团到冀鲁边区视察,并在乐陵朱家寨召开县、营以上党政军干部会议。后巡视团向北方局汇报了冀鲁边区形势,并建议将冀鲁边区移交山东分局领导。同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冀鲁边区党委在朱寨村正式成立,进一步促进了边区各县党组织的建立健全,为巩固和发展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旧址(地址:乐陵市郑店镇康集村)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旧址,位于乐陵南部,原址由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构成,目前仅存北房,其余均已坍塌,2021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1938年8月,115师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中心县乐陵,旋即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该址曾作为挺纵部队政治部所在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通讯员|刘敏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