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山东对外发布的《2020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山东水环境质量连续18年持续改善。
水质改善不易,持续改善更难。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污染源等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治理难度。日前,记者从大运河由苏入鲁的枣庄市出发,一路沿河北上采访沿岸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的做法和成效,尝试从一个侧面找出山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密码”。
坐落在荆河北岸的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承担着滕州城区和周边企业的供热重任。过去,高盐废水的排放一直困扰着企业。去年,华电滕州公司新上了深度优化用水及水污染防治项目。“通过陶瓷膜、反渗透、纳滤对循环水排水进行处理,将TDS约为40000毫克/升的水浓缩成TDS约为200000毫克/升的高浓度废水,经过烟道蒸发水蒸气实现盐体结晶,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废水外排量。”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王真龙介绍。
下一站是污水处理厂。微山县南阳岛过去没有污水处理厂,岛上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往往直排进入南阳湖。2017年6月,南阳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现如今在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处的生物观测池中,十多尾红色、金色的锦鲤游得很是欢畅。“水处理厂设计能力日处理污水4000吨,现在南阳岛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0吨,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一级A类标准。”南阳镇镇长宋峰介绍。
过去,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基本直接入湖、入河、入海。如今,中水入河前多了一道“生物”程序——湿地。在济宁高新区南部有一片1400余亩的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我们用提水泵将河道中接纳的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中水提入湿地公园,经过循环净化15天,水质由一级A类水提升为地表水质三类水标准后,流入下游洸府河。”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局长杨帆说,十里湖湿地最大程度减少了洸府河入湖口湿地的净化压力,保障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持续达标。
无论是滕州热电厂“控盐”,还是南阳镇污水处理厂的上马、济宁高新区的湿地发挥生态净水功能,都是我省在治理水污染、提升水环境质量中的一环。当前,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提标改造很难达到预期。我省通过“层层加码”,让水流经的每一级都多一道净水屏障,排污企业提标,污水处理厂扩容,湿地的生态净水能力进一步释放,保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源头,提高环境门槛扎紧排污口子。针对企业排污,济宁规划7个化工园区、13个工业聚集区,实现工业集聚化、化工入园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沿湖岸线15公里范围内,除张黄工业园中水经人工湿地深度净化达三类水标准回用外,其余污染直排企业全部拆除搬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宋华东告诉记者。在枣庄,同样也有这样一道15公里的“界线”。“运河沿岸15公里内不上大项目,最大限度保障水质安全。”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庄建泰说。
在中游,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确保产得出处理得了。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很多地方没有污水处理厂。以滕州为例,当时滕州产生的污水直排河道,下游的微山湖水体污染严重,一度得名“酱油湖”。近年来,滕州下大力气治理水污染。“滕州现在有3个污水处理厂,加上乡镇、企业的污水处理厂,一天污水处理能力能达到30万立方米。滕州第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8万立方米,正在建设中。”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滕州分局局长赵忠宇说。
在下游,充分发挥湿地净水功能,给水环境再上一道生态保险。济宁是湿地大市,目前,济宁在南四湖湖区、主要河流入湖口、污水处理厂末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74处,污水净化能力达100万立方米/天。在湿地的助力下,济宁28个国省控断面均质全部达标,南四湖及周边重点河流入湖口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水体治理不能“各治门前水”。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地区的河流不同程度面对着上游排水的困扰。为解决这个难题,近日,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将水质基本补偿作为上游省份水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的重要考量,补偿资金规模最高1亿元。济宁与徐州也于今年2月共同签署《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享共治协议》,联合徐州市共同开展边界、跨界环境执法大行动。从省内看,全省136个县市区中132个有跨界河流,291条跨界河流将全部在今年实行生态补偿:上游水质提高,下游给上游补偿;上游水质降低,上游给下游补偿。协同治污已经成为大趋势。
断面监管常态化,黑臭水体治理积极推进,海洋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得益于各环节的努力,山东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全省省控及以上138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8.4%,水环境质量连续18年持续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郭琦介绍,下一步山东将继续以“提优Ⅲ、消劣V、防反弹”为抓手,指导各地不断深化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涉水污染源治理,加快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积极开展河湖汛前水质隐患问题排查整改,全力巩固提升当前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果,确保深入打好全省碧水保卫攻坚战。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屈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