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武城:制度创新推进县域治理高质高效

武城:制度创新推进县域治理高质高效

□王玉磊 吴华 于宁 李淑冉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

武城作为一个鲁北小县,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改革试点44个,召开全国全省改革现场会18个,未成年人保护、全域创卫等40余项改革经验成为全省全国亮点,就地城镇化、共享工厂、家事审判改革3项改革案例被省委改革办上报到中央改革办。“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改革,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地拼、不停地干,用一个个具体动作让上级决策部署在武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武城县委书记张磊说。

用具体动作
打造生态宜居新优势

大片的绿地、洁净的街道、良好的秩序、蔚然成风的卫生习惯,这是武城的县城和乡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环境是一个地区的关键竞争力、第一吸引力。抓创卫就是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就是抓区域竞争力。”武城县委书记张磊说。

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对此,武城县坚持把“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产业推进,一手抓环境提升,并将抓环境提升作为“治本”之策。

2017年10月,武城县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后,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充分酝酿讨论,于2018年1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号召,提出了“朴素的创卫理念”和“全域创卫”的思路。

“朴素的创卫理念”,就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创卫为民、创卫惠民、创卫靠民。“全域创卫”,即创新跳出“抓创卫就是抓城区”的传统思维,推行县乡村三级同创,覆盖更大范围,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全域创卫’是将创卫工作从县城延伸到镇街区和农村,将创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卫生镇村建设同部署、同调度、同督导,这也意味着工作量大了许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创建成果。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正确的决策,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武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恩鹤介绍。

通过“全域创卫”,武城县鲁权屯镇、广运街道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3个乡镇达到国家卫生乡镇标准,3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卫生乡镇,393个村全部认定为省级卫生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县乡村三级共创的县。武城县“三级共创、全域创卫”的做法得到全国爱卫办的充分肯定,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做法。

2019年,在前期“全域创卫”基础上,武城县又以“村村优美、户户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在全县393个村庄启动了“美丽宜居乡村”创建。从“全域创卫”到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武城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了该县探索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

为更好推进创建工作,武城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搭建了“1个美丽办、7个主线办、9个网格办”的组织架构,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镇村推进、干部帮包、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就是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工作任务为核心,统领五大振兴方面的重点任务,将全县各项工作和农业农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纳入其中。”朱恩鹤介绍,通过创建工作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从“全域创卫”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到创建“美丽宜居乡村”引领,武城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城乡环境实现大幅改善,整体形象、区域竞争力、吸引力显著增强。

用具体动作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填信息、验身份、签合同……一键操作,远程签约,家里的3亩地,在手机上就承包给了合作社。”20多天前,虽然身在千里之外的湖南,纪恩超却用手机完成了自家土地经营权流转。回想那简便快捷的操作流程,他到现在还津津乐道。

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纪恩超是武城县武城镇肖邢王庄村村民,全家常年在外务工,自家的3亩地一直由亲戚代为耕种。3月1日,由武城县相关部门开发的“掌上农经”手机软件上线后,纪恩超第一时间提交了土地流转信息并成功交易,成为山东首笔利用手机签约的农村土地流转业务。

大数据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是大势所趋,“掌上农经”软件的上线,是依托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汇聚的“三农”数据资源而搭建的一款电子签章公共服务移动终端,可发布土地供求信息、在线签订合同,实现全流程不见面的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抵(质)押。

“从2015年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建立起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确权信息库,再到2017年9月我们率先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都是支撑‘掌上农经’运行的前提条件。”朱恩鹤介绍,武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紧紧围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行动”的目标定位,实施产城融合、推进城乡一体,聚焦“五个振兴”主攻方向,用具体动作落实上级部署、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成功入选山东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证保三权”、农地抵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等做法成为全省全国亮点。

在此基础上,武城县推进试点改革继续深入,自2019年12月份被确定为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以来,武城县实施推进“产权+”“保险+”“担保+”“服务+”的“四个+”工程,运用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该做法在粮食耕种、收储、售卖阶段赋予粮食金融属性,与传统农户自行存储粮食需要承担仓储费用和粮食损耗相比,将粮食产业链条上端的增值效益直接让利农户,不仅让农户省下一笔支付费用,还让粮食在仓储中保值增值。

粮食可以像在银行存钱一样选择存储方式,农户凭存粮凭证可在粮食商行指定的银行网点支取现金,也可到粮食商行网点兑换种子、化肥等农资,或者用于支付农机费用……这是武城县围绕财政金融融合,打造集耕种收管、信贷担保于一体的“粮食商行”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鼓励粮食商行做大做强,解决粮食收购企业融资难题,武城县还出台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实施细则》,并成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收购企业融资增信。借助财政杠杆和金融资源,武城县为涉农产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探索出了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用具体动作
开创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

“以前,这是一条碎石子路。电动车筐里的鸡蛋,一路到家一定会颠碎几个。如今,在‘红色业委会’的协调下,这条‘千年石子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对于小区道路的变化,家住武城县武城三中家属院的李光明逢人就夸,“不仅如此,‘红色业委会’还给铺设了新的排水管道,重修了小区广场,居民停车更方便了。”

县委书记张磊调研“红色业委会”

武城三中家属院是三无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排水管道堵塞、道路塌陷、垃圾运输等生活上的不便,令居民烦恼不已。去年4月,武城三中高级教师崔汉杰成为业委会主任,带领“红色业委会”开始一一破解生活难题,居民迎来了舒心的日子。

武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星海介绍,去年年初,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地方暴露出社区治理漏洞。防疫进入常态化,武城县全体公职人员下沉,参选小区楼(道)长、业委会成员,实施“红色业委会”城市基层治理机制。

鼎盛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田瑞华,是武城县民政局局长。成功当选业委会主任后,经过全面摸排,田瑞华得知小区近20%居民为老年人,儿女多不在身边。于是,他发挥工作专长,积极对接资源,为小区引进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家门口就有人照顾我,他们很放心。”64岁居民李树珍对服务十分满意。

田瑞华说,小区业委会工作都是在“工作8小时之外”进行,“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小区管理日渐有序、环境愈发优美,成就感消解了疲惫。”

“‘红色业委会’的‘红色’,是如何染上的?”鼎盛小区所在的振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欣欣解答道,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并且党支部与业委会双方交叉任职人数不少于3人。“如此以来,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有一定比例,确保业委会一心守护业主权益。”在张欣欣看来,业委会委员是为业主服务,开展工作务必公平公正,这与公职人员职业要求相近,另外,公职人员更熟悉事务办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业委会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武城县99个小区全部成立了党支部、重新选举了业委会,发动全体县直部门在职公职人员到居住小区参选,655名“两委”成员中公职人员485人,占比74%;2689名小区楼长、楼道长中公职人员1777人,占比66%;其中,单位一把手39名、领导班子成员155名。

为充分激发“红色活力”,武城县对2980名在职党员实行“一方隶属、双重管理”,在不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前提下,参加所在单位和小区双重组织生活,接受双重考核、双重评议,变双报到的软约束为双重管理的硬管理,截至目前,解决群众难题300余个。

胡星海介绍,武城县制定《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参与支持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综合部门体量、参选人数、参选岗位、小区类型等因素,科学制定了岗位参与及履职质量系数、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率系数、部门单位规模调校系数、小区类型调校系数等“四个系数”。“通过系数调校平衡后,对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孬不一样,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精神文明奖发放直接挂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