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社会救助政策,民政干部上门问需,帮我们家渡过难关。”7月5日,庆云县常家镇纪铺村的于秀珍感慨道。42岁的于秀珍去年查出患有乳腺癌,面对多次化疗的高昂费用和还在上学的孩子们,于秀珍心里发慌。乡镇民政干部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为其申请办理了临时救助。
聚焦急难愁盼,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我市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和落脚点,抓住社会救助这一与民生关系最直接最具体的德政工程,创新举措提升救助温度。今年6月以来,市民政部门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慰问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将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近日,市委书记田卫东作为市社会大救助工作专班负责人,专门将社会大救助工作列为个人“为民办实事”内容,对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建设等工作再部署,进一步织牢织密兜底保障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门受理 指尖操作
变“蜂巢式”为“莲藕式”,救助更高效
点击手机进入“德救助”小程序,输入相关信息提交申请资料,不到7个工作日审批通过……前不久,平原县王打卦镇庄科村村民纪雪林在村级协理员的帮助下,不出村就办理了农村低保救助。今年37岁的纪雪林有精神二级残疾,女儿3岁,丈夫因照顾家里也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以4亩地为生,生活困难,低保救助让一家人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多头跑、来回跑,甚至摸不清门、办不成事,曾一度是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的难点、痛点。早在2018年,以民政部在临邑蹲点调研为契机,临邑县率先试点探索了社会救助工作全国性改革创新经验,通过整合各部门救助政策,流程再造,实现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 多元共助”的格局。去年开始,社会大救助体系在全市铺开,全面梳理了15个职能部门的42项政策,线上建立“一网三平台”,线下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点,配齐配强工作队伍,乡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服务群众数量增配专职社工,村居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协理员,将社会救助工作做到困难群众家门口。
“我们的‘一网三平台’即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社会大救助电子监察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困难群众可以通过网站、拨打12345市民热线、‘德救助’小程序足不出户线上申请办理;也可以通过134个乡镇和5327个村(社区)救助网点线下办理。”市社会大救助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长李淑华介绍,通过全面梳理各部门救助政策,将救助项目分层次、分类别导入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蜂巢式”救助向“莲藕式”救助的转变,即一口进、一口出、各口独立运行又协同联动的救助模式,“今年以来,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 ‘一网三平台’进行了再升级,进一步完善救助体制机制。”
同时,下放审批权限,按照“乡镇审核确认是常态、县级审核确认是例外”的原则,将能下放的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了乡镇。低保办理时限缩短了1个月;残疾人两项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实现了“免申秒办”。
主动发现 研判预警
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救助更智慧
“本来计划办理个人低保,没想到全家享受了低保,还让儿子享受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这下为我们全家减轻了不小压力。”前段时间,家住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刘南纯村的孙书军来到县社会大救助中心申请办理低保,工作人员将信息输入大救助平台后,平台自动研判显示,孙书军的儿子是残疾人,他家每月可以享受761元低保金的同时,儿子每月还可以享受300元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人员当即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
主动发现、实时监测救助对象,自动研判预警,这正是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之处,也是今年以来平台升级后的成果之一。“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走访困难群众了解到,有的群众因不熟悉救助政策而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为避免此类情况,我们通过设置困难家庭救助指数,自动研判预警,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对需要救助的即时帮扶。” 市社会大救助工作专班办公室制度建设组负责人郑秀玲介绍。
在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晶华大道的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有基础数据库和救助成果库,同时根据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设置了困难家庭救助指数。整个基础数据库涵盖了全市560多万人口的信息,按照困难家庭救助指数自动甄别出困难群众,并进行排序,通过指数的变动,实时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不符合救助条件的退出,出现家庭变故的即时纳入救助,实现了系统主动提醒、转办时人工推送、救助时按库取单。
临邑县宿安乡于安村村民李桂叶就是平台预警后享受到救助政策的对象。李桂叶患有严重的肾病,家里两个女儿正在读书,仅靠丈夫于德忠一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受益于产业扶贫等多项政策,全家稳定脱贫。没想到,今年她的肾病加重被确诊为尿毒症,每周都要透析,于德忠也无法外出打工,看病花费增多收入骤减。这一情况触发了县里的社会救助平台预警,很快村级协理员帮他们办理了低保和临时救助,两个女儿也享受到了教育资助,一系列帮扶让这个家庭缓过劲儿来。
“升级后的救助平台可以依据公安、人社、医保、教育等部门的数据共享,自动获取家庭状况变化情况,直接体现在困难家庭救助指数的变动上,平台根据这些数据智能提示预警信息,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贫致贫的情况发生。”郑秀玲告诉记者,困难群众申报救助事项时,平台在几分钟内就会对申请救助家庭成员的住房、车辆、退休金等13项数据进行比对反馈,对应该享受却没有享受的政策及时提示办理,应救尽救,对提供信息不实者则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全力保障社会大救助体系运行。
“线上+线下” “物质+服务”
变一方独唱为多方参与,救助更精准
“朱大哥,最近身体怎么样,生活上还有没有难处?”6月30日, 临邑县临邑镇朱家胡同村协理员朱智慧来到朱兆光家走访,了解到朱兆光的轮椅损坏,便向县残联申请了一辆新轮椅。57岁的朱兆光因患脑血栓瘫痪10余年,妻子杨风霞也有高血压、心脏病,两个女儿已出嫁,赡养能力较弱,家庭常年支出较多,享受农村低保救助。他们一家也成了协理员重点关注的对象,隔段时间就上门走访了解情况。
如果说市级社会大救助中心和社会大救助服务平台是“脑”,县级作为“指挥部”,那么镇(街道)村级救助网点和协理员队伍就是“腿”和“脚”。“有了‘脑’的指挥,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帮扶对象,而‘腿’和‘脚’则让我们能入户了解困难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救助。”临邑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玉晓说,他们以协理员队伍为主体,定期开展节日慰问和走访关爱活动,同时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
困难群众有的需要资金帮扶,有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则更倾向于社会服务。为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精准帮扶,我市探索“线上+线下”“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探访照料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救助活动,满足不同困难群体的多样性需求。目前,已有36项保险和17项福利政策按照自愿原则纳入救助平台,打通了政府和社会救助资源共享通道,同时向社会力量公布救助服务清单,吸纳社会力量入驻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
“变一方独唱为多方参与,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补协作,形成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支撑。”李淑华介绍,社会大救助平台运行1年来,受理各类救助20740人次,为74万余人发放各类救助金,发放额达2.66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社会大救助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内容,围绕构建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目标,重点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建立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尹晓燕 摄影|郭庆萍
通讯员|王彦 钟万里 马俊良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