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吴匡五:更名明志驱日寇

他担任冀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率领县大队扒铁路、夺军火、斗伪顽——

吴匡五:更名明志驱日寇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百里之外,同乡相逢,孙晓峰喜出望外:“观志,你不是在家当小学教师了吗,怎么到乐陵来了?”

孙晓峰和吴观志互捶对方的肩膀表示着兴奋和亲热。吴观志一本正经地说:“晓峰,我改名叫吴贶武了。”

孙晓峰有些吃惊地问:“为啥改名?在家里摊上事儿了?上这儿来躲避?”

“看你想到哪儿去了。我找你不是来躲事的,是来干大事的。我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贶武——武力消灭日本鬼子,收复国土,明白了吧?”

“你是以名言志呀!不过,贶武,怕是一些人想不到是这个‘贶’字。”

“那就取它的谐音字,叫‘匡五’。”

这是1938年10月的一天,时任八路军“挺纵”司令部参谋干事孙晓峰,领着阳信县崇德区(今温店镇)后吴家店村的吴匡五去见萧华司令员和符竹庭主任,符竹庭安排吴匡五到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吴匡五先到《烽火报》当编辑,又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长,由中共庆云县委书记李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担任津南专署民训科长。

同年孟夏,冀鲁边区党委派遣吴匡五到陵县(现为陵城区)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吴匡五不懂军事,没有战场历练。行前,领导对他说:“军事斗争是当前主要任务,党政干部必须学会打仗,学会指挥打仗的本领。你要在真刀真枪地同敌人作战中练胆练智练勇。困难危险面前,要沉着坚强,不怕牺牲。”“是!”吴匡五语气坚定,带上一本书(《论持久战》)、一支歌(《延安颂》)、一项重任(建立陵县抗日民主政府)上路了。

季夏,吴匡五在陵县相继组建起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他任县长兼县大队长。到年底,县大队扩大到100多人枪,还建立了三、四、五区的区政府和区小队武装。他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挖地道,修交通沟,破公路,割电线,坚壁清野,给鬼子造成巨大困难。

行进在乡村道路上的八路军(资料图)

战争残酷无情,不容指挥员稍有疏忽。每天转移宿营,吴匡五都亲自研究部署,行军前周密计划。行军途中,他帮助伤病体弱的战士背枪支。宿营后,他烧好开水端到战士们跟前。战士们入睡后,他给战士们盖被子,检查岗哨,从不马虎。他说:“干部多流一滴汗,战士就少流一滴血。”夜深人静,他又要通盘考虑全县的抗日工作。艰苦劳累消磨了他本来健壮的身体,但他在战士们面前始终情绪高昂。一次夜行军中,由于疲劳过度,他从马上跌进沟里,摔伤头脸和手臂,第二天照常工作。同志们让他休养几天,他说:“这算点什么事。一天打不垮鬼子,我们就一天也不得安生。”

1940年,陵县境内外日伪军频繁扫荡,抗日斗争形势恶化。吴匡五带领县大队经常是白天打仗,夜里数次转移。一次,驻德平、徽王、神头、滋镇、大王庄、孙禄环6个据点的日伪军,将县大队包围在化缘店和前、后张店(俗称八大店)一带。吴匡五从爆响的枪声中,听出东南方向枪声稀疏。多数人主张向东南方向突围。吴匡五判断那里有重兵埋伏,果断命令向西突围。队伍从于文林村南跳出了包围圈,埋伏在道沟里的敌人发现后追来,一阵激战,打死日伪军20多人,县大队1名战士受伤。

县大队经常在津浦铁路附近活动,吴匡五每次看见鬼子装载军火的火车驰过,心里就恨。他仿佛看见鬼子的一门门大炮正对着八路军的阵地狂轰,仿佛看见炮火中八路军战士一片片倒下。吴匡五打定主意:“破铁路!”1940年冬的一天深夜,他带领两个中队悄悄来到平原县城东铁路上,指挥战士迅速扒掉了一段路轨,然后隐蔽到铁路两旁。

“呜——”,一列军火列车开来了,司机发现前面的路轨被破坏时刹车已晚,火车冲出路轨倾翻。押车的鬼子叽里哇啦地跑向车头,战士们猛烈开火,几十个鬼子顷刻毙命,战士们扛上一批武器弹药迅速撤离。

寒风锁骨,乌鸦悲鸣。

鬼子扫荡马不停蹄,战斗一个接着一个。经过几十次战斗,县大队伤亡很大,最严重时只剩下十几个人。吴匡五不惧艰险,坚持斗争。他带领战士们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战士们说:“毛主席说得对,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他带领战士们高唱《国际歌》《延安颂》等革命歌曲,激发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散的战士回来了,伤愈的战士归队了,许多父亲、妻子冒死把儿子、丈夫送到了县大队。

1941年春,德县(现为德城区)、陵县、德平(现为临邑县德平镇)三县的7路日伪军合围县大队。吴匡五准确判断敌情,沉着机警,带领县、区机关和县大队在数路日伪军的空隙中一昼夜穿行100多公里,敌人扫荡扑空,干部战士毫发无伤。

几天后,县大队驻在陵县神头镇前、后吴家,突然遭到配有汽车、骑兵的鬼子的南北两路夹击扫荡。当时,县大队战士少,县、区干部勤杂人员多。跑,跑不过鬼子的汽车、骑兵;打,打不过数倍于我的鬼子。紧要关头,吴匡五同一位当过红军连长的同志商量,既不跑,也不打,趁鬼子没发现,赶快躲进交通沟里隐藏。由此,避开了敌人,安全转移。

顽军助纣为虐。匪团长董连梦的手下,将中共陵县县委组织委员曹明惠的父亲抓去,逼迫曹明惠向其投降。吴匡五以毒攻毒,将董连梦手下一个连长的父亲拘捕,迫使董连梦把曹明惠的父亲恭恭敬敬地放了回来。

德平县地方势力曹振东,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授以山东保安第五旅番号。起初,他拥护抗日,冀鲁边区党政军同“曹五旅”建立了统战关系,双方商定,不在对方已设政权的地方再设政权。“曹五旅”背信弃义,向陵县、临邑两县派出了霍荣青、尹寿朋两个“二政权”。霍、尹勾结鬼子,破坏抗战,抓捕抗日人员,坑害百姓。

“害群之马”不除,抗日军民遭殃。吴匡五决定打掉这两个“二政权”。1941年夏天,县大队端掉了霍荣青陵县伪政权,探知临邑伪县长尹寿朋带着七八十人住在信家村。吴匡五分析敌情,决定夜袭信家村,智歼尹寿朋。吴匡五选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战士扮作看瓜农民,夜间手提灯笼向信家村走来,两个班紧随其后。“瓜农”走近敌人的岗哨,哨兵问:“干什么的?举起手来!”话音刚落,“瓜农”身后的战士闪身而出击毙哨兵,冲进村里。村里的地下党员带路,直捣尹寿朋的窝巢,将其处决。大队人马随之冲入,全歼敌人。吴匡五对反共顽固势力有理、有力、有节的打击,震慑了敌人。伪军说:“谁要不走运,出门碰上五块五(吴匡五)。”

日伪军对县大队穷追不舍。1941年9月7日这天,鬼子探知县大队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开辟工作,纠集临邑、盘河、宿安、罗院、林子5个据点的日伪军包围苏家庙子。县大队发现敌情时,东边,驻在季家村的友军与从宿安扑来的敌人已经打响。西边,驻在夏家村的一小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与从盘河扑来的敌人接火。临邑城的敌人乘汽车已经到达村南,罗院扑来的敌人正从村北包抄过来。吴匡五组织队伍向南突围,绕道转移,使县大队全部脱险。但是,吴匡五在突围中不幸负伤,秘书王工一背着他一口气跑了十几里路,转移到平原县姜家村时,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时年27岁。

1943年9月,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将陵县改名为匡五县(1949年撤销恢复原名)。1945年5月,在三官道村建立烈士陵园,由匡五县抗日民主政府暨各救国会立碑镌文:“吴县长名匡五,原名观志。系阳信县人……吾人每追忆吴公少年英武之气概,不屈不挠之魄力,艰苦卓绝之作风,忠于革命之精神,舍己救人之志愿,当机立断之智能,不急不躁之仪态,皆为吾人取法之表率……”

原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回忆当年战斗生活,1979年11月作《醉落魄》词:“忍歌离黍,书生壮志卫乡土,声威百里称‘三五’(三五即:吴匡五、李聚五、王权五),洛北烟云八载风和雨。艰苦年月同舟渡,重逢何事频频误,挑灯对语人如故,天际飞鸿又诉来思苦。”

(原载于2021年《德州日报·德周刊》4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