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部门交流发言 | 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昌:开展6大专项行动,加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德州的“金”字招牌,成就了德州的发展,书写了德州的历史,民营经济兴,则德州兴,民营经济强,则德州强。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以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实施主导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突破大企业、大项目、大招商、大园区,集中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选项。这为全市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陆续出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的实施方案》《德州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20条意见》《德州市关心关爱企业家二十条措施》等政策,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民营经济主体增长迅猛。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50.20万户,同比增长 13.03%,其中民营企业130448家,同比增长8.52%;总注册资本7915.63亿元,同比增长7.22%,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7282.89亿元,同比增长6.51%;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14万个,同比增长率达18.95%,其中新设民营企业1.48万家,同比增长6.46%。二是民营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88家;瞪羚企业2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9家,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三是惠企政策落实落地。选派“首席政府服务官”(CGO),开通“企业有话说”诉求平台,一对一帮扶“双50强”企业。今年上半年,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对符合企业创新、重点技改项目、“小升规”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等奖励政策的工业企业发放奖补资金8528万元,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针对民营经济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大中小企业协调融通发展水平不高,融资、用工等要素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小富即安、发展欲望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制定的目标措施,围绕政策惠企、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市场主体培育、供应链提升、融资促进等开展6大专项行动,实现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政策惠企行动。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件。持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评选表彰功勋企业家,授予“德州功臣”“荣誉市民”,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府顾问。

(二)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集群上网、企业上云、园区上线,每年评选10个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10个数字典型应用场景,努力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

(三)开展产业升级行动。制定主导产业“三年倍增”计划,以“企业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全方位推进技改综合诊断,谋划一批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重大项目。

(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出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办法》,促进创业创新“孕育萌生”;健全完善 “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小微企业“春笋拔节”;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形成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聚焦50亿、100亿、500亿级企业培植,引导骨干企业“跨越登峰”。

(五)开展供应链提升行动。围绕打通“通道经济”,以大通道拓展要素大流通,以要素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围绕“三年倍增”主导产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产业链生态圈。

(六)开展融资促进行动。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丰富惠企金融产品,持续加大融资担保机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和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专项行动;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工信系统将一如既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秉持“专业化+自家人”的服务理念,深化首席政府服务官(CGO)机制,设立“7198企业有话说”诉求平台,快速落实“四直达”职责(政策信息直达、诉求问题直达、意见建议直达、情感交流直达),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为奋力开创德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工信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刘振兴
编辑|李榕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