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曹俊兴:甘当“老黄牛” 建起幸福村

8月15日是乐陵市寨头堡乡寨头堡村党员活动日,73岁的曹俊兴讲的是党史故事。曹俊兴,1948年生人,1968年入伍,1971年退伍,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当选为寨头堡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月,这位任职46年的老支书光荣退休。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寨头堡村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居住环境整洁舒适,大家都说,这一切都是“老黄牛”曹俊兴用头拱地的精神执着地带领大伙一点一点“拱”出来的。

今年73岁的曹俊兴,退伍后被分配到德州水利水电十三局工作,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公家”单位工作不到一周,他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想到了家乡人民的贫苦生活,不顾领导及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辞职,返回了寨头堡村。他励志要带着这个贫困小村庄旧貌换新颜,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1976年,经村民选举,曹俊兴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后的46年,他以拼搏实干的精神,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发展成周边村民羡慕、人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文明村、富裕村。

在他的带领下,寨头堡村先后获得“五个好红旗党支部”“七有红旗党支部”“先进基层党支部”等称号,并曾被评为“九星级农村党支部”;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德州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乐陵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五个好共产党员”等称号。

曹俊兴(右二)与村干部规划村里的商业街建设(资料图)

曹俊兴常说的一句话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明白要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单靠种地是不行的。1986年,他发动群众集资2万余元,借款、贷款5万元,建起了寨头堡村第一个工业项目——寨头堡面粉厂,当年就获利3万多元。1988年,曹俊兴又带领全村以村集体的名义贷款30万元,建起了寨头堡村帆布厂,每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00元。2015年,他又带领村党支部在天津塘沽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为渤海石油公司培训工人,现已有近200名工人就业,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为人打工不如自主创业,我们要利用自己位置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曹俊兴介绍,2007年经党支部研究决定,寨头堡村在村里主干路规划建设了商业街,利用集体积累,在公路沿线盖起了二层的商品楼。几年来,发展工商业户120多家,涵盖五金机电、家具家纺、服装布料、副食百货、机械家电、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年交易额达6000余万元。

村集体有了积累,曹俊兴带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心更足了,他带领村干部先后投资5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设了高标准的排水系统;投资20余万元,打机井30眼,全村耕地3天可普浇一遍;每年的黄河水费和“一事一议”等费用全由村集体承担,累计达60多万元;成立了保洁队,每5天对村主干街道清扫一遍,保持环境卫生;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都达到了100%;建起了集计生服务室、卫生室、治安室、幼儿园、休闲活动室于一体的高标准社区综合活动场所……寨头堡的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我们村现在建设得越来越好,住着舒坦,生活幸福,男孩子找媳妇也容易,这可多亏了曹书记。”谈起村庄的变化,正在村里小广场内聊天的村民曹国立竖起大拇指说道。

全村人的家事,无论婚丧嫁娶,还是柴米油盐,曹俊兴都记在本上,装在心里,办不好不放下。

老曹对别人十分关心,却“冷落”了自己的亲人。有时妻子韩梅荣也忍不住埋怨:“家里的活你一点不干,天天在外忙个啥?”老曹总是内疚地说:“我是支部书记,全村近千口人都看着我呢。事情太多,我又放不下,我对不住你,家里的活还得辛苦你了。”虽然嘴上偶尔埋怨几句,但这些年韩梅荣还是独自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和农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曹俊兴就是一个优秀基层共产党员典范,他为群众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实事,都铭刻在广大群众的心里。“我虽然退下来了,但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发挥好余热,起到传帮带作用,协助新的村“两委”班子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把寨头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曹俊兴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赵治红 通讯员|郝坤 王晖 王明月
审核|钟伟 终审|朱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