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0年底,德州市500人以下的村有4047个,占比超50%,有的村甚至不足50人。村多村小,资源分散,村级集体经济总体较为薄弱。如何破局?我市坚持以改革思维谋突破,从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入手,探索建立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打破“就村抓村”路径依赖,通过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用“红色引擎”凝聚发展合力,实现组织联建、人心联合、产业联兴。
去年底,我市制定出台《关于打造区域党建联合体健全基层党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责任机制的实施意见》,把建设区域党建联合体作为“十四五”时期农村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以组织融合引领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全市建起426个区域党建联合体,覆盖3071个村。
夏津县白马湖镇合作社联合社农业智慧产业园项目全景
强村带动
党建联抓促组织融合
喷湿叶面、杀虫灭菌……10月8日,在陵城区边临镇德轩党建联合体产业园,种植户于书雷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打理西红柿植株。“多亏镇党委牵头成立了党建联合体,现在村里发展起蔬菜大棚种植产业,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回乡创业正当时。有了“头雁”引领,干事创业就有了“主心骨”,于书雷干劲儿十足。
今年36岁的于书雷是边临镇东于架村人,过去村“两委”班子带富能力不强,村里缺少产业,很多年轻人都像他一样到外地打工挣钱。2020年,边临镇打破村庄界限,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以东于架、西于架、郭庄3个村庄为主体,成立德轩党建联合体,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起96个蔬菜大棚,辐射带动周边13个村庄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吸引了很多像于书雷这样的年轻人才回乡创业。今年村“两委”换届,于书雷还当选了村党支部委员。
“西于架、郭庄村早在2017年就开始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经过3年发展,种植面积达到51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但耕地面积少,后续发展受限。而处于两村之间的东于架村却有充足的耕地,成立党建联合体,实现了强村带弱村,共同谋发展。”边临镇镇长张祥涛介绍,党建联合体让3个村首先实现的是党建联抓、组织融合。
德轩党建联合体成立了功能型党总支,由镇机关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任委员,根据干部特长,下设市场推广、技术服务、资源保障3个工作专班,分线作战。同时,建立议事协调、值班值守、共建共享等7项运行制度,重大事宜由党总支商议,各党支部、专班共同落实,推动实现活动共办、党员共管、事务共商、抱团发展。仅仅一年时间,东于架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的每年不足3万元增长到10万多元。
陵城区前孙镇则依托白庄管区打造“联创多源”党建联合体,打破管区内村庄管理界限,实现“离散运行”到“跨村联动”的转变。联合体覆盖白庄管区15个村,下设8个工作专班,由管区书记担任党组织书记,强村“领头雁”党支部书记担任各专班主要负责人,分别负责基层党建、领创办合作社、经济项目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同时,成立“工作联席会”议事机制,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大事共议、急事共商、难事共解。
“去年清理回收闲散土地时,由于宋辛村情况比较复杂,工作推进缓慢。我们联合体内部集体商议后,组成45名村干部为成员的联合工作组,到宋辛村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化解矛盾纠纷13件。”前孙镇党委委员、“联创多源”党建联合体党委书记李得生介绍,“仅用7天时间,就收回83户村民占用的集体土地316亩。”
目前,全市区域党建联合体共建立功能型党组织426个,383名乡镇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3028名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委员。建立健全议事协调、共建共享、值班值守等多项运行机制,形成大事难事共商、矛盾多元化解、成果公平共享的良好局面。
陵城区德轩党建联合体产业园内,西红柿长势旺盛
企业拉动
产业联建促发展融合
10月10日,走进夏津县郑保屯镇的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大棚内西兰花、甜椒长势旺盛。棚上覆盖着一层红色转光膜,通过转光、筛光,隔绝阳光中对植物有害的紫外线,从而改善大棚温室透光质量,提高作物品质,实现增产。
“我们与寿光新盛达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大棚建设和种植技术全由他们提供,公司还专门派技术人员管理运营。”郑保屯镇镇长姜振华认为,企业的加入,对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等具有显著带动作用,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才能保证产业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郑保屯镇坚持党建引领,引导15个村庄成立党建联合体,创办郑保屯镇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变各村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通过协调银行贷款、各村土地入股、企业注资等方式,投资1.3亿元建设34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合作社联合社年可获得分红收益70万元,15个村村集体每年增收4万多元。
自蔬菜产业园西行2公里,就是郑保屯镇党委发挥新希望六和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牵头打造的集体经济产业综合体。综合体采用“公司+联合社”经营方式,由郑保屯镇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选址建设,新希望六和集团负责日常管理运营。“项目投资1700万元,建设了12座标准猪舍,年可出栏生猪2万头,仅这一项每年就能给联合社分红240余万元,各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姜振华介绍,在此基础上,深挖该项目的纵深产业,今年利用闲置厂房在蔬菜产业园旁新建新希望六和夏津新好饲料厂,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粮食种植,搭建劳务输出平台,推动产业链纵深发展。
在夏津县,引入公司、产业联建的发展模式不仅局限于郑保屯镇。县级层面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为总抓手,构建“县合作社管理中心—乡镇合作社联合社—村级合作社”三级合作社体系。“以郑保屯镇集体经济产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中有500万元为财政资金,对涉及财政资金的项目,全部纳入乡村振兴公司监管服务范围,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夏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天民介绍,通过对接市场、科研院所等,对项目运行提供技术、政策支持,助推区域党建联合体产业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适应区域产业联合发展需要,全市依托区域党建联合体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872个、合作联社167个,打造区域共用品牌102个。今年,联合体内已实现村均集体增收8.14万元,户均分红0.45万元。
夏津郑保屯镇合作社联合社集体经济综合体项目鸟瞰图
邻村联动
资源共享促服务融合
10月12日,在禹城市辛店镇前刘村小米辣种植基地,30亩火红的小米辣甚是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多亏镇上牵头成立了区域党建联合体,我们村利用闲散土地种植这片小米辣,亩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靠这一项就能增收9万元。”前刘村党支部书记任于民高兴地介绍,有党建联合体牵头,统一购苗、统一收购,还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种植起来省心又省力。
任于民所说的党建联合体是辛店镇积极引导大秦村、李佰辛村、前刘村等18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的小米辣种植区域党建联合体。各村地缘相近,资源共享,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抱团发展。目前,党建联合体种植的300亩小米辣喜迎大丰收。
“很多村在发展中都遇到了有土地没资源、有资源没资金、有资金没技术的限制,镇党委牵头成立党建联合体就是要为各村发展提供资源、搞好服务,小米辣种植基地通过与公司合作,实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效益分红。”小米辣区域党建联合体党总支书记刘彦明介绍,通过党建联合体服务带动,引导各村积极试种,逐步让小米辣产业发展壮大。
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发展的党建联合体,更是通过大田托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成为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田保姆”。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合社,东李官屯镇将33个合作社化零为整,以“规模作业和分散作业的差价”“农资批发与零售的差价”为赢利点,将全镇土地资源和农机资源整合,为村民提供农机作业、飞机打药、农资统购等从种到收一站式托管。入社农户每亩地可节约生产成本50元至60元,合作联社通过提供服务每亩可盈余20元至30元。在这一系列整合中,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截至目前,东李官屯镇联合社已累计托管土地10.2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222万元,为群众节约成本350余万元。
区域党建联合体提供的服务不局限于推动产业发展。陵城区前孙镇白庄管区“联创多源”党建联合体的前身就是为了解决偏远村庄村民办事不便而成立的一支党员便民服务队。“白庄管区是前孙镇最偏远的管区,我们从为群众无偿代办、帮办开始逐步成立党建联合体,去年专门打造了白庄党群服务中心,各村党支部书记轮流坐班,方便群众就近办事。”李得生介绍说。
“联创多源”党建联合体通过产业联创、资源联享、实事联办的乡村振兴“三联”法,在联合体内原有的15支党员便民服务队基础上,建立“‘联创多源’党建联合体—村党组织—联户党员(网格员)”三级管控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党员网格负责制,明确管理服务职责,将为民服务代办、矛盾纠纷调处、党员志愿服务等工作安排直达每名联户党员,把组织力直接延伸到每名党员、嵌入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
目前,全市联合体内共收集信访、纠纷2.07万件,已化解2万件,化解率超96%。高标准建设农村党群服务中心744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298名,统筹服务资源,下沉服务力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尹晓燕 通讯员 | 李禄超 王楠
编辑 | 高红岩
审核 | 朱代军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