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乐陵市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乐陵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光春领取牌匾接受表彰。
这块“金字招牌”缘何花落乐陵?
其背后是乐陵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和努力探索。
出实招使硬招
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抓实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乐陵市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226天,居德州市前列;PM2.5、PM10逐年改善,2020年PM2.5同比改善率、PM10现状浓度居德州市第一,PM2.5、PM10较2015年分别改善44.44%、40.9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德州市最佳。土壤环境总体安全,生态红线总面积(22079亩)保持稳定。开创全员执法新模式;环境信访投诉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创新水治理机制,美化绿水青山。乐陵市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智库、价值核算评估应用、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建立GDP与GEP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努力打造乐陵市“两山”示范区。目前,已编制完成相关“两山”基地各类实施方案制度,并建立领导机构,建立运行机制。“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为98%。十三五以来,乐陵市在生态环境领域投入达20.8亿元。在实践中探索出“消滞活水、清源洁水、正本治水”的“三水共治”模式,统筹实施了河湖连通循环工程,贯通了马颊河、跃马河、马家沟三大绕城水系,构建了南部生态区内循环、城区中循环、环城大循环三套水循环系统,实现碧水绕城工程;开展生态湿地修复,沿水系建设城市公园12个、湿地3处、湿地公园5处、枣林花海120亩,构建水美全境的水系景观;健全生态环境全自动监测体系,搭建“两山”生态环境智慧平台,对林地、饮用水、土壤、空气、排污管网等生态环境敏感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监测。
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金山银山转化。以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为依据,乐陵市区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按照“产业化、集群化、关联化、园区化”发展思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文旅康养、体育、生物医药、红枣、调味品等业态蓬勃发展,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五金机械产业园4大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将会创造近千亿元产值。
想真招谋新招
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转化探索
乐陵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把建设生态福美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率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体化运作,建立书记市长“双主任”、14位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专兼”办公室主任的“2+14+2”市级领导体系,全面夯实“统一领导、分线作战”、“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保大格局。
坚持优化规划空间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在对区域国土空间功能统筹安排的基础上,乐陵市划分生态、生产、生活等不同的空间单元,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产业主导区位,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科学划定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保护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持生态。建设了山东省第一个由政府投资主建的化工园区智慧监管平台,构建了生产企业污水处理站出水、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人工湿地出水全覆盖监管的“污水三级防控体系”和生产企业废气治理设施、可燃有毒有害气体和烟雾报警、厂界特征污染物监测、园区主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园区上下风向大型特征污染物监测和城镇聚集区空气质量监测组成的“大气四级防控体系”。同时智慧监管系统还将各企业危废产生与处置情况进行监控,结合企业产能对比危废产生量,在线核查企业危废产生、处置和暂存情况,实现了企业危废产生、运输和处置过程的跟踪。2020年,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主营业务达到24.7亿元,税收达到1.2亿元,保持三年稳步增长,开创了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协调并进的新局面。
坚持全民参与,推动“两山”转化。乐陵市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推动“两山”转化。鼓励社会投资向“两山”建设的关键领域聚集。注重发挥企业“两山”转换器作用。培育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增值的企业,发挥其在生态资源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作用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器作用。
近几年,齐鲁制药、凯瑞英医药中间体、有研新材料、金高丽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纷纷落地,亩均投资都在3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都在50万元以上。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先后引入固废处置、垃圾发电、秸秆发电、废盐资源化等项目,集中打造静脉产业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
面对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乐陵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杨安镇崔刘社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立足实际,带动农民发展调味品加工、特色农业种植、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加强规范管理,以“三产融合促增收”的理念转活农业、转富农村,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发展垂钓园、樱桃采摘园、草坪种植基地、调味品种植基地等特色项目。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社区、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市两区同建示范社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农村红旗党支部,十佳和谐社区。
坚持惠民富民,发展“绿色”民生。乐陵市在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水青山的基础上,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市,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乐陵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人民广场、元宝湖公园、枣林公园、人工湿地等公共休闲场所,建成15处城区公园、5处游园、4处枣林湿地。为对接“两高一铁”,确立了“中疏、东进、北优、西兴、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向西依托经济开发区规划了西部新区,新区以“两湖、一带、一环、七组团”为空间布局,由南向北依次规划了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保护区、现代农产品加工区、新型工业聚集区;向南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已被批准建立省级化工园区;向东北部规划了山东德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
作为金丝小枣原产地,乐陵市拥有30万亩金丝小枣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拥有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示范区,产量占全国的1/10,素有“百里枣乡”“天然氧吧”之美誉,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调味品占全国调味品40%的市场份额,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建成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希森6号”创下亩产9.58吨的世界高产纪录。是国家黄三角规划确定的优质粮棉区、绿色果蔬区、生态畜牧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优质小麦吨粮田百强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按照“试点先行、产业驱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思路,规划了53平方公里的南部生态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杨安镇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用真招亮高招
夯实“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转化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乐陵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全面从严治党之路,紧紧扭住“干事创业”主基调,牢固树立尊崇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热爱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不断完善利于干事创业的制度体系,着力提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本领,持续净化优化政治生态,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坚强保障。
至今,乐陵市已取得“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富硒金丝枣都”“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全国经济林示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等多个荣誉称号,为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扎实开展“两山”转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护航“两山”转化。2021年,乐陵市创新性开展了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试点工作。成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委员会,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给予统筹指导,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委员会下设四个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巡查办公室,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形成完整、顺畅、有效的县级统一管理、镇街具体落实的整体管理机制;进一步压实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监管责任,强化纵向执行力和横向协同力,形成全行业、全链条、全领域齐抓共管局面,彻底打通基层污染防治攻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巩固压力传导机制,促进基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构实体化运作,夯实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解决基础环保网格员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管理资源,充分融合管理及执法职能,整合优化人员配置,统筹安排人员、设备、车辆等资源,实行全员执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实现辖区污染排放治理精准化、科学化。
强化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乐陵市聚焦生态环境前沿技术研究,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乐陵市已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集聚科研团队力量。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网络,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对策措施,定期发布“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体系检测评估报告,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水平,为“两山”转换提供科学化信息决策支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构建“两山”转换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建立了生态环境教育中心、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同时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力推进对广大村民的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胥爱珍 通讯员 | 刘敏 郝坤 彭昆
审核 | 钟伟 终审 | 杨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