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200余年德州社会与土地制度的变迁!《老地契见证二百年家族变迁》新书发布

地契是近代契约经济文化的标志,也是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11月5日,《老地契见证二百年家族变迁》新书发布暨地契捐赠仪式在市档案馆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璞平出席,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以及文史、民俗专家学者参加。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市档案馆对李兴智收藏的乾隆22年(1757年)至1962年间的土地、宅基、场院等41件老地契进行了编辑研究,出版《老地契见证二百年家族变迁》一书,全书近9万字,图片100余张,分家传地契和乡村记忆两部分。这些家族地契贯穿清朝、民国、解放后等重要历史时期,对研究近代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也反映了200多年间德州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状况,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土地、税赋、村规等制度、民间的契约精神、以及德州农村的变迁史及风土人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契是封建社会土地流转中的特定产物,目前虽然失去了作为土地所有者凭证的功能,却是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难得的珍贵史料。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很多地方对地契的搜集、整理、陈列、保管显得十分乏力和无奈。这次德州市档案馆《老地契》的出版,从一个家族的地契脉络入手,对200余年德州社会与土地制度的变迁进行了探究,具有第一手史料的价值,对丰富德州的历史档案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学术性与范式创新性值得肯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王德胜说。

发布会上,德州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栋教授、黄金元教授、市文联二级作家崔金鹏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市档案馆转变观念,致力于民间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彰显了强烈的职业担当。新书填补了我市地契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乡村变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会上同时举行了老地契捐赠仪式,李兴智先生向市档案馆捐赠了珍藏的家传41件老地契,市档案馆馆长李纪三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近年来,市档案馆不断加大地方史料的征集和编研工作,抗美援朝老战士张长增、朱希增、南下干部王德和等一大批珍贵红色档案陆续进馆,推出了《珍贵档案里的红色德州》《烽火硝烟中的红色军工厂》等编研成果。“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守存史资政育人的工作理念,继续做好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持续输出高水平的文化成果,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市档案馆馆长李纪三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苗欣 通讯员|崔珠坤 编辑|孙耕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