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大引强,挺起县域经济“四梁八柱”
——2021下半年观摩记者手记·平原篇
扛起千钧重任,须发泰山之力;落实首要任务,惟有实干担当。
在制约平原县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短板中,缺大少强始终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而今,当地在这方面正持续发力,并已初步破题——2021年,平原县纳税过5000万元企业达到7家,比去年增加3家。投资50.8亿元中国多维医药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投资500亿元的国家级项目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正在编制规划,全县16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大项目将成为支撑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基,项目是抓手。近年来,我市产业发展保持较为旺盛势头,不仅实施了主导产业“三三倍增”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三类九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倍增,在招商引资上更是每月都组织集中开工或集中签约活动,一批优质项目纷纷落地。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原县,这里的态势同样如此,当地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新项目数量、规模均有明显提升。
透过这些新项目我们能吸收和借鉴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我们看到,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必须思路清晰,绝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更不能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一定要有精准的主攻方向。比如,当地在医药产业上有产业基础,但过去该产业小、散、弱问题明显,于是2020年以来,平原县聚焦发力,一批高端的新兴医药和医疗器械项目持续落地,产业链的整合度明显提高。再比如,过去平原县在玉米精深加工方面仅有福洋生物“一枝独秀”,但近两年,伴随宜瑞安、和洋生物等新项目相继落地,一个百亿级规模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在当地加速成型。
我们看到,招商引资比拼的是地区综合竞争力,考验的是干部的能力和担当。在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看来:正是由于良好的政治生态、营商环境,由于对项目的精准把握、深入研究,由于党员干部的敢于担当、真诚服务,才实现了平原招大引强的突破性发展。去年以来,平原县坚持把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作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第一支撑,通过持续开展一系列活动,逐步叫响了善创新、敢担当、有作为的平原好干部品牌。正是凭借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平原县在换届之年,发展依然没有停滞,反而呈现出强劲势头。
我们还看到,招大引强,关键在引得进来、落得了地,归根结底要投产达效。因此必须坚持效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提高招引实效。过去一年,平原县不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大力推进流程再造,探索实施了“拿地即开工”“验收即拿证”等服务模式,实现了要素跟着项目走,审批服务再提速。同时,推行“项目未到、要素先行”机制。即:项目未到,配套先行。企业未到,土地先行。客商未到,干部先行,该举措极大激发全县上下大抓项目、大干项目的干劲和冲劲。
“招大引强”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县域竞争说到底就是招商引资的竞争、资源要素的竞争。“大”而“强”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产业链也就强起来了。过去一年,平原县在招商引资这张试卷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更乐于看到,全市上下都在招大引强工作上动起来、跑起来、冲起来,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快节奏和加速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