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大家谈 | 陈秀河:以改革强效孵化发展实效

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陈秀河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作为在德州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开拓奋进的重要会议,擘画了“锚定走在前,奋力上赶争”的宏伟蓝图。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优化完善体制机制、科学配置行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不动摇,在市委和市委编委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五立五破”,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作风,锚定“全面开创、走在前列”“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强化顶层设计、狠抓改革管理,以“无我”的情怀、“有我”的担当、“忘我”的劲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加快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编办力量”。

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开辟强市建设改革攻坚“主战场”。坚持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全市重大发展战略谋划到哪里,机构编制工作就跟进研究到哪里、服务保障到哪里。要切实摆正党的机关定位、办事机构定位,坚持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围绕实现“三个高于”、创优“四条路径”、“四大特色优势领域”必须走在前和“七城同创”争先创优等主攻方向,持续在集聚发展要素、激活发展动力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体制机制、职能配置和力量配备,集中优势兵力夺关隘、攻山头。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研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优化机构职能和编制资源,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提供有力支撑、展现更大作为。

优化挖潜保障重点,打好编制资源管理配置“铁算盘”。找准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事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坚持科学统筹、大胆优化、有增有减。立足重点保障做好“加法”,让有限的编制资源更好地保重点、保急需、保一线、保基层。持续深挖高层次人才编制专户“蓄水池”,探索创新“体制内保障+市场化薪酬”的“人才驿站”模式,为强化创新驱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立足健体瘦身做好“减法”,做实做细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严把权责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关口,以评估问效为抓手,持续推动机构清冗减重和编制统筹使用,唤醒“低效”“沉睡”资源。立足数据赋能做好“乘法”,开展好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信息数据共用共享平台的建设运用,有效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事、编制与经费管理协调配合机制,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立足强能去弊做好“除法”,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创新加强职能运行监管,通过“县乡部门评作为、职能部门评履职、主办部门评配合”等方式检验部门工作实效,倒逼转变惯性思维,持续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切实提高部门履职水平。

借势发力体系创新,趟出高质量发展“新航道”。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运用有解思维探寻发展路径,实现弯道超车,以结构性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开新局、闯新路。扎实推进天衢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通过打造新型发展引擎,激活发展动力。深入探索构建“市委农委统筹、乡村振兴局牵头、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保障、国有投资集团运营、实践研究院支撑”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工作新格局,通过系统性谋划、多维度布局,有效推动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高效发展,切实把省委“率先突破”的要求落到实处。持续规范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管理模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定改革为民导向,搭好民生底线领域“连心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盯民之所急、民之所盼、民之所忧,做好改革管理的“立题”与“破题”。持续巩固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治理模式,不断激发基层活力。进一步健全优化市直重点部门单位群众与信访工作专科(专岗)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回应群众诉求和服务群众工作质量水平,擦亮民生品牌。积极稳妥开展乡镇(街道)底线工作机构整合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推动全市基层底线工作由“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转变。深入开展乡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试点,进一步健全乡镇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强化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消防监管救援体系全覆盖。围绕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领域,持续调整优化资源布局,加强队伍建设质量,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