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稳产可期 | 德州落实小麦春管技术到田到户,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的麦子太金贵了,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好。”3月15日,在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村民王延岭拔出自家麦田里的一株野麦子扔向地头,“野麦子不多的话,人工拔。坚决不用除草剂,免得伤了好苗。”

一株麦苗平均有五六个分蘗,放眼望去,整片麦田油绿闪亮。去年,受严重秋汛影响,我市冬小麦播期整体较常年晚20天左右,晚播面积大,入冬前麦田里弱苗、壮苗、 “一根针” “土里捂”等多种情况并存,农情统计显示,目前,我市一二类苗田587.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2.1%;三类苗田227.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7.9%,较常年增加较多,是近几年来苗情最为复杂的一年。年后召开的全市春季农业生产会指出,“今年冬小麦苗情长势差于常年,但只要管理跟上,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实现苗情转化升级、稳产丰产。”

夏粮占德州全年粮食产量的一半。春季农业生产既关系夏粮收成,也关系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如何看待今年的粮食生产形势?我市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各方对夏粮稳产预期如何?

本报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采访。

播种

以技补晚,苗齐苗全基础好

“还是那句话,即便上不了千,八九百斤没问题!看这长势,心里更有底儿了。”3月16日,记者拨通平原县王庙镇车王庄村村民高从录的电话时,他正在麦田忙碌。

13天前,高从录的麦田,很多麦苗还是“一根针”,少数麦苗“土里捂”。好在因为播种基础好,长势很整齐,没有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俗话说,‘土里捂’六百五,‘一根针’八百五。去年播种虽晚,但目前看,头三片叶无乏力和萎黄迹象,根部以上茎秆变粗,后期‘促壮’举措跟上,产量低不了。”高从录说。

▲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平原桃园区示范区赵岳村麦田里,两台植保机正在进行田间追肥

雪后播种、地又有点泛碱,单看哪一条,高从录的麦苗也没有长好的可能,何况是不利因素叠加,但因为前期播种基础好,之后管理得当,目前小麦长势并不赖,这无疑给不少农户增添了信心。

“按农技员讲的,每亩地多播了30斤种子、旋耕两次、底肥加大氮肥配比。”播种基础好,为高从录麦田的好长势打下了基础。高从录的“播种经”即以种补晚、以好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这是为应对严重秋汛,我市推出的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

面对去年复杂的麦播形势,我市邀请国家、省知名专家会商研判,综合各方建议,出台《2021年德州市秋收秋种技术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召开“四补一促”新闻发布会,相关明白纸第一时间印发至农户手中。各级农技人员加大技术指导和服务频次,为种植户加油鼓劲。

“一晚就急、一晚就粗是播种大忌。播种和管理方法得当,晚茬麦也能丰收高产。”针对农户的重重顾虑, 各地培训课上,农技人员讲了不少晚播麦实现稳产高产的实例,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坚定信心,牢记播种要点,去年我市农户在小麦播种上丝毫没含糊。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沉住气,坚持适墒播种,将“四补”举措实打实落到地里。

因为麦播基础整体较好,我市大部分麦田出苗较好,苗齐苗全。俗话说,“湿地无晚麦”“麦喜隔年墒”,闯过了出苗关,土壤底墒充足反而成为小麦生长的有利因素之一。

管理

因地因苗施策,搭好丰产架子

春季是小麦促弱转壮,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

在乐陵市农业农村局高级推广研究员刘新华看来,与往年正常播种长成的弱苗相比,今年的弱苗不“弱”。“两者有本质区别。晚播后形成的弱苗,是积温不足,导致生长量小,因‘小’而‘弱’,这种弱苗在返青后,随着积温增加,很容易由‘弱’转‘壮’。”

与邻近地块相比,王延岭家的麦子长势明显要好,夏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黄宝俭将其归为 “一类苗田。”令人不解的是,王延岭的麦播时间比邻家晚了两三天。

“10月28号才开始播小麦,2天播完。”王延岭记得很清楚,“按专家说的,今年重点抓‘早’,早施肥、早打药。”

“是不是太早了?别人家都没动手呢。”其间,王延岭多少还有些顾虑。“根据你的苗情,抓早没错。下一步,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划锄,保墒情、提地温、除杂草,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预防小麦早春冻害,促进小麦早发快长。”黄宝俭说。这些建议给王延岭吃下了“定心丸”。

在宁津县,科技“唱主角”,因地因苗施策更加精准。该县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动态监管小麦长势,科学推荐符合小麦生长需求的水、肥、药等用量。

▲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宁津县农技人员开展远程实时田间监测(资料图)

“大数据平台上能看到这块地土壤湿度多少、氮磷钾等含量多少,再通过测算,分析出下一步该如何管护才能提高产量。”宁津县农业农村局数字科科长李振星说。农户通过手机小程序,可以实时接收平台推送的技术信息。

“小麦生长期比较长,这为弱苗转化提供了时间和可能。当前,麦田管理以促弱转壮、保蘖成穗、构建合理群体为主攻方向。要因地因苗施策,一环紧扣一环抓管理抓落实,加快苗情转化升级。这样,稳产就有了基础。”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骆兰平表示。

服务

“科技壮苗”在行动,夏粮不到手行动不结束

“预计3月16日到19日有寒潮天气,对缺水麦田,降温前浇水,缓冲降温影响。对土壤暄松麦田进行镇压,促进根土密接,防止透风跑墒,增强抗寒能力……”3月12日一早,乐陵市朱集镇大孙寨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自2月初,该市不少村庄采用大喇叭“村村响”+线上农技的形式,架起“空中课堂”,助力春管。

村民付洪德说:“专家天天通过电波送技术。哪个时间段该干什么,随时有提醒,每天循环播放,心里觉着很踏实。”

今年2月初,我市正式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各县市区也建立起相应工作机制。集聚全市农业科教系统力量,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分时段分区域全过程加强技术指导,合力推进壮苗行动。

农技人员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摸底。统计苗情、墒情,建立苗情档案,详细掌握各地块苗情,编制技术建议,及时跟进技术服务。

针对弱苗地块,推行“三人四包”工作机制,即每个地块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力争实现“一根针长成一大墩、亩产达到一千斤”的目标。

近期,因疫情防控需要,部分县市实行了管控措施。“农时不等人,人不到,但技术必须到。” 骆兰平说。这两天,他忙着通过电话、微信群等,给村民解疑释惑,把“技术明白纸”及时传达给种植大户。

为确保抗疫、田管两不误,市级成立10个专家志愿服务队,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指导农户把各项春管措施落到实处。

“虽然不能到现场,但每株小麦有几个分蘖,是旺苗还是壮苗、弱苗,农技员问得很清楚,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情况,给农户讲解一类、二类和三类苗田的不同管理方法,科普小麦促弱转壮知识;包村干部也不时打电话,协调解决肥料、药剂等农资。田管一点也没耽误。”齐河县刘桥镇于屯村种粮大户范智亮说。

范智亮有40亩“一根针”弱苗田,被列为重点帮扶地块。专家建议他,惊蛰前浅划锄,破开板结层,保温保墒,让小麦快速发育。浅划锄10天后,小麦就形成了“两叶一芯”。这两天,范智亮正忙着给小麦喷施叶面肥,进行精细化管理。

“目前看,苗情转化升级较快。虽然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我们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把‘科技壮苗’落实落细。科技助产服务行动将持续到6月份,确保夏粮不到手,行动不结束。”骆兰平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刘振兴 孙耕
通讯员|邓美平 张兆坤 龙晓峰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