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以陶瓷为载体、篆刻为形式,陶瓷印章:含道映物方寸间

3月25日,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记者一行来到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园,园区最南侧的一排平房里,刘欣正在制坯。经过摔打、擀平、切割、拼接等一系列操作,一根长30厘米、5厘米见方的印坯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是他新作品《鲁班锁·陶瓷印》中的构件。“鲁班锁和陶瓷印章都有2000多年历史,希望通过这种融合,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新活力。”刘欣说。

今年52岁的刘欣,结缘陶瓷30年,在刻瓷、陶瓷印章等艺术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作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德州市陶瓷印章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始终保持着旺盛创造力,“不断创新创作,突破技术、载体束缚,用可视化表达,更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唤起大众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自信与激情。”

刀锋磨砺中精进

刘欣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几幅黑白“山水画”,构图简约、深浅有致、疏密有序,剪影般的画面充满立体感。

这是2010年,他采用自创的釉上泼彩肌理手法创作的《冰雪山水》系列作品。当年,这幅画入选“全国陶瓷创新评比大展”,刘欣也被评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荣誉取得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次刀尖与瓷盘的碰撞,是打磨技法寻求突破的不断试炼。“如果把一项技术研究透彻、用到极致后,只有创新求变才能让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从事刻瓷创作18年,为寻求自我艺术理念更好的表达,刘欣开始专注于陶瓷印章的研究。

陶瓷印章以陶瓷为载体、篆刻为形式,是一种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艺术门类。刘欣告诉记者,与传统石刻印章相比,陶瓷印章从造型设计、泥胎塑型,到入窑烧制、上釉篆刻,每道工序都有较大发挥空间。

制作之初,刘欣就遇到了难题,“陶瓷印章是封闭的方体,特别是个体较大的印坯,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我们将印章内部设计成中空,并在底部开口,经过数次尝试将问题圆满解决。”他介绍,在瓷印创作上,借鉴玉琮的样式,采用现代刻字艺术,将汉字作为艺术符号进行设计,注重线条边角的分割,同时,利用不同釉色的质感和肌理以及印章造型的多样性,赋予印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独具风格的“刘氏瓷印”,得到业界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方寸间承载多元文化

《七十二候》系列陶瓷印章

灵感出自《庄子》的“子非鱼”系列陶瓷印章作品、融合岩画元素的“三羊开泰”陶瓷印章、七十二候组印……刘欣的作品融汇百家所长。“青花瓷的纹路、青铜器的质感以及瓦当纹、飞天等典型文化元素,均能应用其中。”刘欣感叹到,陶瓷印章方寸之间可以承载太多内容。

巨擘评聊斋系列陶瓷印章

“这组作品叫‘巨擘评聊斋’,共7方印,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印顶设计了7方小印,取自毛主席‘人间正道是沧桑’句。聊斋在写鬼写妖的文字背后表现的是世态炎凉,人生感悟,真善美的追求,所以选了这句诗。”在陶石工坊工作室,刘欣介绍着作品,每枚印章的印文也采用了7种不同形式,有满白、有铁线朱文、有封泥,有鸟虫篆等,力求丰富。

《满江红》系列陶瓷印章

一组呈现红黑色渐变的陶瓷印章吸引了记者注意。该组印章外观凹凸不平,呈现出砖石的粗糙感。“这是《满江红》系列,设计上取封泥的古意,线条、文字风格尽可能做得刚劲有力、古朴苍凉,贴近作品本身的艺术意境。”刘欣表示,在构思作品时,他会查阅大量资料,融入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做艺术,拥有高超的技法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博采众长进无止境

《鲁班锁·陶瓷印》是刘欣准备参与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为了搞清榫和卯之间的咬合结构,他查阅相关书籍,购买了多种鲁班锁,经过数次拆解,手绘图纸,最终才确定了制作方案。

刘欣将时间、精力更多放在研习传统与创新创作上,工作室书架上摆着近千本书,随便抽出一本,上面都有勾画、备注。他常常到各地参加活动和展会,了解学习别人的新材料、新想法、新技艺,经过“消化吸收”,变为己用。与刘欣交谈时,他总对所获荣誉、成就轻描淡写,但一提起作品,整个人都神采飞扬。他说,“作品才是立身之本”。

2015年,刘欣在景德镇被一组茶杯的图案纹理所吸引,表面非常光滑,纹理却显得层次杂叠、斑纹浮动,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经询问得知,那是一种名为犀皮的漆器。刘欣从这种工艺中找到了灵感,尝试把犀皮漆器的工艺嫁接到陶瓷装饰中,经过反复试验,改进配方,终于独创出斑斓彩工艺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创作出的系列作品经立线、髹涂、打磨等独具工艺美感,相继获得各类奖项30余个。

“陶瓷印章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载体。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国际视野和开阔的胸怀,但最重要的是作品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欣告诉记者,未来,他将继续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秀秀 郭庆萍 孙耕 通讯员|费志振
编辑|石秀秀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