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废弃窑厂变“良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值春管的大好时节,在武城县郝王庄镇废弃砖窑厂内,多年的废弃砖窑厂复垦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伴随着运输车和工程车的轰鸣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我是附近的村民,在这里负责开挖掘机回填窑坑,这块地方平时很影响村民出行。”挖掘机手王学博说。

 上世纪80年代,郝王庄镇因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就业,在镇上开办了砖窑厂。“因为当时生产工艺落后,每烧制一块砖,需要数倍于其体积的土壤原料,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砖厂周围的土地也被挖成‘千疮百孔’的窑坑,破坏了植被,一下雨就泥水横流。后来砖窑厂废弃后,砖块遍地,杂草丛生。”指着眼前的这片窑坑,郝王庄镇大吕村支部书记张建岗介绍。

复垦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为让废弃多年的砖窑厂“变身”为适宜经济作物生长的“沃土”,当地下了一番功夫。郝王庄镇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班子成员和站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和调度会议,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武城县自然资源局的业务指导下,科学划定复垦范围,制定复垦方案,积极协调沟通,详细了解复垦政策要求、工作标准等,确保复垦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砖窑厂的土地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对营养成分有一定破坏。因此复垦利用时,首先要对土壤进行评估检测,再进行生态修复,用可耕种土壤覆盖表层,还要进行地力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等。”武城县自然资源局规划科科长潘乐介绍,复垦期间要充分考虑废旧砖窑厂和窑坑所处位置、土质特点等因素,多方协调调入好土进行复垦,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截至目前,整个复垦项目共动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50余台(套),运输车辆400余辆,调运土方近百万方。项目完成通过验收后,可复垦整理出耕地200余亩。“复垦废弃地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环境和生态效益,更对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武城县郝王庄镇党委副书记陈呈祥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尹晓燕 通讯员 | 于宁 潘乐 马家涛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