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评论员文章:努力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高水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争上游”的重要任务。4月19日,随着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部署会议召开,这一重要任务正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虽然早在2014年我市就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但对照今年1月14日住建部公布的《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我市距离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仍有不小差距。比如,在规划制度、绿化量质、社会氛围等方面,我市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仅绿量一项:经核算,我市绿地差量1638公顷,相当于20个长河公园;绿道差量96公里,林荫路差量73公里,相当于分别绕长河公园步道34圈、26圈。但这些差距不是我们创建路上的阻碍,相反,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

从“国家园林城市”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不只是一个名称、一块牌子的改变,更代表一座城市整体实力、魅力、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的全面跃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追求的不仅是荣誉、品牌,更是通过创建工作,为德州做好城乡绿化、提升城市韧性、创造宜居环境找到一个明确导向和工作路径。动员部署会议上,市委明确提出:我们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思路已明确,关键在落实。“四区”及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高标准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要聚焦短板弱项,精准发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确保创建见效,必须对照指标体系,把底子摸清,把问题找准,集中力量、靶向施策。规划制度不健全,就在规划引领上下功夫;绿化量质不达标,就要抓住春秋两季绿化黄金时期,精心做好立体增绿、见缝插绿、开墙透绿、拆违建绿、破硬复绿等工作,让城市能“绿”的地方全部“绿”起来。

要坚持共建共享,营造氛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关键要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12个有关市直部门单位和“四区”是创建工作主力军,其他部门单位也不能当局外人,要推动园林绿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进庭院。另一方面,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绿化植树,形成全民植树绿化的浓厚氛围。

要层层压紧责任,确保落实。目前,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从市级到“四区”都已成立专门班子,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下一步,关键是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落实到最基层、体现在行动上。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各项创建工作的督查考核、跟踪问效,坚持到一线看行动、看变化,及时落实奖惩,形成鲜明导向。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德州已经迈出第一步。我们要坚持创则必成的信心和决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迅速行动起来,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满腔热情投入各项创建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硬仗,为全市人民营造出天蓝地绿、水净气爽、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