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希岩:加快中心镇建设 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阅读提示

科学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功能分区,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中心镇各类规划的操作性

强化城镇文化属性、宜居属性,对于传统建筑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充分予以保留保护,打造特色城镇街区,提升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和宜居水平

推动优质教育、培训、医疗、商业服务等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持范围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路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中心镇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中心镇要率先突破,争当产业振兴引领镇、公共服务先行镇、乡村文明样板镇、共同富裕示范镇,尽快建成县域副中心。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建设,为德州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树立样板。

我市共有建制镇91个,总体状况是历史古镇历史文化不凸显,工业强镇竞争能力不凸显,一般乡镇宜居能力不凸显。其中,10个中心镇相对来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宜于率先突破,加快推进建设。具体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科学编制中心镇各项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科学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功能分区,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中心镇各类规划的操作性,强化城镇各类规划的刚性和法律属性,探索城镇规划专家委员会制度和城镇建设行为提级审批制度,确保中心镇建设行为的科学和高效。目前,各中心镇均已聘请高水平规划单位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报市规委会研究审批。

推进中心镇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典范。统筹中心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中心村为镇域副中心,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基层党建和文明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镇域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整治镇村道路、河湖沟塘,规范绿化种植,将中心镇打造成镇强村美、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目前,制定印发了《德州市中心镇建设指引导则(试行)》,从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绿化等方面,助力提升中心镇建设水平。

加强中心镇城镇管理,提升城镇治理水平。推动县级城市管理职能下沉到中心镇,合理配置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专业技术干部,推动成立或由县级职能部门设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分支机构、建立中心镇规划建设委员会制度并实际运作,确保城镇规划建设行为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建设中心镇,做优城镇形态。在城市用地规划的基础上,深化中心镇关于城市形态、色彩、功能、文化方面的研究,为城市建设提供三维、具体、可操作的建设指引。编制中心镇出入口、标志性地段、重点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对中心镇出入口、特色民居等重点街区深入研究,科学合理打造城镇形象。强化城镇文化属性、宜居属性,对于传统建筑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充分予以保留保护,打造特色城镇街区,提升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和宜居水平。

提升中心镇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城镇。统筹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暖、防洪排涝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集聚需求、高效完善的设施体系,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统筹布局公共交通线网、综合交通枢纽,合理扩大中心镇教育设施数量和规模,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确保适龄人员就近、安全、方便入托入学。推动优质教育、培训、医疗、商业服务等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持范围;支持中心镇建设具有购物、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商贸综合体,方便居民消费和生活,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加强中心镇建设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加强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建设队伍、建筑工匠的培训,提高城镇就业人口的建筑行业从业能力和水平,提升城镇建筑的审美水平和施工质量,扩大城镇建筑行业就业范围;加强城镇建筑的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确保限额以下自建工程的质量安全。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探索建立镇级财政金库,财力分配向中心镇倾斜。在镇辖区内产生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除按国家规定有明确用途外,重点用于中心镇建设。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路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中心镇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的建设。

创新中心镇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市级职能部门包保中心镇,参与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市级部门职能优势、人才优势,提供建设支持,并纳入“双镇百村”年度考核。探索建立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参与、帮扶中心镇建设模式,发挥企业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平台优势,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