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龄大了还患有疾病,没法外出打工挣钱。如今,借助公益岗的好政策,我在家门口每月都能领到800元的工资。”4月28日,夏津县宋楼镇潘马庄村48岁的潘金涛介绍,他上岗已有月余,负责所分配区域的村容保洁、护林防火巡查、公共设施管护及网格化管理等工作。
今年以来,夏津县深入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根据村情民意,按需设置岗位,创新发挥岗位潜能,在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因病家庭困难的时吉福在做护路工作,因残就业困难的潘光涛在做安全巡逻工作,因病因残生活不富裕的宋云利在做卫生保洁工作……翻阅夏津县人社局制定的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信息库,目前,已有2300余人在城乡公益性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奔向幸福生活。
如何让公益性岗位真正扩容提质,既改变就业困难人员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还杜绝公益性岗位上“养懒汉”“养闲人”,从1月份开始,夏津县人社局深挖细找,组织各乡镇(街道)对符合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条件的人员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掌握安置对象就业意愿、劳动能力等信息,建立起了拥有3671名适岗人员的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信息库。各乡镇人社所工作人员定期更新入库人员信息。
对于公益岗,夏津县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两委”研究提名、乡镇资格审核、乡镇组织考察、拟用公示、办理聘用手续、培训上岗、报上级行业部门备案等程序,确保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建立聘用人员动态和退出管理机制,对自然退出、清退或解除服务协议的,及时在台账上予以调整,实现动态化管理。
在设置岗位过程中,夏津县既严格落实省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有关政策,又大胆灵活创新,让公益岗更稳定、更有吸引力。夏津县人社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毕文清介绍说:“在岗位开发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将困难群众、土地流转户和劳动力闲置户等人群组织起来,在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领办创办的镇村两级合作社内增加劳务服务项目,每处镇级、村级合作社分别安置3名、1名公益岗人员,负责为辖区内农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招聘信息宣传、农村劳动力岗位推介及就业意愿采集等,为农民群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细致到位的就业服务。”
不仅如此,公益岗释放的多元效应正在显现。“每月必须出勤满22天、每天要达到2.5小时以上。全勤的话一个月收入800元左右,一年约1万元。”宋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鹏章介绍说,公益岗为群众增收的同时,也缓解了镇、村日常管理人手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排查外来人员信息、加强防疫宣传、核酸检测等工作比较繁重,现在有了公益岗之后,不仅缓解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节省了一笔用工开支。”宋楼镇探索开展的“党建引领+劳务合作+公益岗”模式,不仅在镇村级合作社对150名公益岗人员进行安置、统一管理,而且调动他们在前期疫情防控、三资清理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针对时间相对不固定、考核相对困难的问题,夏津县不仅从开发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而且进一步明确公益岗在岗人员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继而使得公益岗政策的执行和运转也规范化、制度化。比如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城乡公益性岗位和人员“双实名”管理,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实施日常行为积分和民主测评积分的城乡公益性岗位积分制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类型岗位特点探索建立契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岗位人员工资挂钩,激发公益岗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城乡公益性岗位最大的社会效益。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邓美平 丛敏
编辑 | 尹晓燕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