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德州大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工厂车间到数字化云端,万千活跃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脚步繁忙、奋斗正酣。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步伐,工业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显著提升。尤其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经济,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选项、头号工程”以来,我市优选排头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进“三三倍增”计划,成立专门机构,出台《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更是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列入“五个走在前”的头号任务。
一场事关长远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大会战在德州打响,开局即亮出硬核答卷:莱钢永锋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华鲁恒升突破250亿元,金能科技突破100亿元,全市拥有上市企业11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瞪羚企业38家。2021年,全市纳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1家。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业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但是,无论从有研半导体到华鲁恒升、从莱钢永锋到实华化工,还是从金能科技到景津环保,创新的脚步不停,扩大产能的定力不改,夺胜“百日攻坚”的豪情不减。
今年1至4月,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3.15%,居全省第4位。重重挑战面前,我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韧劲十足。
华鲁恒升经营保持良好向上势头,今年月度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抓大培优
构建雁阵型发展格局
今年3月,华鲁恒升集团高端溶剂及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开工,总投资41.09亿元。一家年营业收入过250亿元的强企,以持续追加的投资,彰显了对德州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十足信心。今年一季度,华鲁恒升实现营业收入81.15亿元、利润总额28.6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
在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快马加鞭忙生产的图景令人振奋。“今年一季度,景津环保实现营业收入11.45亿元,同比增长30.49%。我们已掌握了从原料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横向拓展了产品种类,可以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和服务,为企业持续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桂廷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构建更为完整的环保装备产业链条,为德州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近年来,我市聚焦 “工业企业50强”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结合链主企业培育,出台了支持骨干企业和链主企业发展的系列措施,正加快构建雁阵型发展格局。
——全力抓一批立市立县大企业。集聚全市资源向九大优势产业倾斜,建立财政、土地、投融资等保障机制。积极对接国内顶尖投行、大院大所、标杆企业、先进地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为九大主导产业注入源头活水。持续做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紧盯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强链补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以链主企业为主导、上下游协作联动、产业链配套延伸的优质特色产业集群。
——全力抓一批支撑带动强的大项目。加快“双50强”企业培育,对入选“双50强”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增幅在20%以内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增幅超过20%的,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争当细分市场冠军,出台《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深化“主办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模式推广,鼓励金融机构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签订主办行协议,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匹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缓解贷款短期化、倒贷成本高风险大难题。支持企业“小升规”,分两年给予总额最高10万元奖励,促进小微企业“春笋拔节”,加快形成生态优良的“热带雨林”。
在泰山集团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出口的碳纤维运动自行车
精准惠企
强化政策和服务供给
日前,市发改委陆续发布2022年一季度获得“助企开门红”奖励的重点项目名单。凭借快速推进年产10万吨变性淀粉项目,平原宜瑞安拿到了5万元的奖励。该项目由宜瑞安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拥有36项世界一流生产工艺,产品可直供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世界知名企业。“德州说到做到,增强了我们加快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动力。”平原县宜瑞安食品配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为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我市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接连打出政策“组合拳”,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含金量”。
——“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发展。相继出台“先进制造业强市25条”“助企开门红九类政策”以及第二批助企发展政策清单,加大制造业企业奖励力度,加大技改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对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实施制造业普惠小微金融贷款贴息补助,加强中小企业续贷服务,积极为工业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精准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11个部门共同建立资源要素保障机制,针对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要素保障。市工信局持续深化首席政府服务官制度,以1对1、1对N方式,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线上+线下”服务,做好惠企政策的宣传员、企业诉求的信息员、企业发展的服务员。开通“德链汇”企业供需快捷对接线上平台,为企业快速适配本地供应商,解决企业原材料供应及运输受阻难题。市发改委成立13支重点项目帮扶队,协调解决全市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堵点。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15条措施,以上门办、线上办、预约办、居家办等形式提供靠上服务,强力推进助企纾困政策兑现、信易批极简审批、审批事项跨域通办、涉企事项容缺受理等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117支金融辅导队对接全市3881家金融辅导企业,落实融资需求,宣讲惠企政策。多部门携手,共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落地前实行指挥部推进,建设期实行“项目经理制”,确保项目有人管、快落地、早达效。
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前纺车间整洁有序
创新驱动
强化企业发展活力支撑
“我们原在北京工作的近200名经验丰富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随企业搬迁来到德州。”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北京高端人才看重的,既是优渥的人才政策,更是德州愈发浓郁的创新氛围。
我市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明确“一个导向”,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两个重点”,即解决制约创新转化的两个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经理人制度,在全省率先建设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用,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
——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力抓好新基建,加快推进集群上网、企业上云、园区上线。出台《德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设备更新不断向“智改数转”转变。腾讯云、忽米网等一批全国工业互联网标杆相继落地,培育了奥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易罐云物流平台等一批本地工业云平台;
华鲁恒升、发达面粉、仁和纺织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的代表性解决方案;建设了20个数字车间、10个智能工厂,18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2%。智能制造进入了示范标杆引领、线面复制推广、多方协同推进的良性发展阶段。
——积极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双碳”战略,加快编制碳达峰实施意见,落实好“两高”五个减量替代政策,推动德州绿色智能发展。
——积极抢占平台赋能新赛道。树立平台思维,围绕产业打造公共应用、标准监测检验、人才产业对接等平台,建成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积极抢占科技金融新赛道。实施金融畅通工程,完善全链条金融服务机制,企业研发阶段有天使基金,转化期有风投基金,产业化阶段有各类基金,建设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金融资源畅通示范区,打通上市通道,盘活金融这盘棋,助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快速推进。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印发《德州市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打造以聚才“十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布局暨人才新政4.0版本,计划全年引进大学生3万人以上,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万套,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由1.5亿元提升至2亿元, “人才贷”额度由最高1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力争到2024年全市人才总量达110万人。
不断加码的人才政策,让获得全市突出贡献人才称号的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感慨良多:“从基层最普通的纺织女工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如今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都离不开德州市出台的惠才政策。待遇提升了,获得感强了,干劲儿也更足了。”
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更具活力。2021年,全市“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7%,提高0.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收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38.74%,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74亿元,同比增长60%。今年一季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实现营业收入13.2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增长35%;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2家,实现零的突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任立松 通讯员 | 李艳慧 编辑 | 秦超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