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我市各级围绕产业致富及打造周边城市“放心农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智慧农业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发展创出了新亮点。但总体看,农业不强、产业不新、农民不富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急需制定新政策、新规划,培育农业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智慧农业大棚
用新理念引领新农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强则全市强,农民小康则全市小康。乡村振兴首先要研究好农业振兴,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用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引领传统农业做强做优做绿,大力发展品质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在临邑县临南镇的智慧农业大棚内,红艳艳果实挂满了枝头,这种用先进的大数据管理、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番茄不仅绿色、无污染,产量更是普通农业大棚的3至5倍,一个占地100多亩的智慧农业大棚相当于一家农业工厂,实现了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开启了农业发展新时代。不仅智慧农业大棚,我市精品农业、订单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业态纷纷涌现,齐河县致中和农场、金鲁班庄园等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项目效益明显,去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
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要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什么是‘新六产’?我理解就是以做强一产为依托,打通各生产要素高效匹配的‘竹节沟’,不仅让农民从种植环节获益,还让农民从加工、销售环节获益。”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英潮说,英潮公司在姜庄村、后庄村、野马庄村等辣椒种植专业村建有辣椒加工厂,在公司总部还建有扶贫车间,提供扶贫岗位,带动更多农民致富。陵城区御耕现代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3000余亩,以“御品质耕健康”为核心经营理念,采取以公司为核心,万源、金穗丰、本味园3个家庭农场为种植基地,2个农机合作社为专业服务载体的“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经营模式,使广大农民抱团闯市场。
加快构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眼下,走进武城县西店村犹如走进花的海洋。该村先后发展西府海棠苗木种植200亩,实现了整村全覆盖;完成特色种植资金扶持项目“龙峰桃”200亩、“三红梨”100亩及林下150亩中草药种植;成功开发“五店老酒”“龙峰桃”、树莓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整个村庄凉亭、连廊、座椅等配套设施齐全,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当前,我市培植发展了许多诸如西店村的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特色村、专业村,并根据各个乡镇、村庄的情况,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打造一批经济强村、商贸名村、农业大村和旅游特色村。
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以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带动农业转型,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快路径。比如,智慧农业大棚项目是我市高度重视的重点工程,全面引进荷兰管理模式和温室技术,市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3年内在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邑县建设30个百亩级智慧农业大棚,力争建成全国聚焦度最高的智慧农业发展中心。再比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植物工厂为代表的现代农业,2017年投资6.9亿元的上海雪榕日产75吨的真姬菇项目和日产138.6吨金针菇项目完成建设并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日产300吨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针菇、真姬菇生产基地。
选准产业致富领路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要选准产业致富的领路人,要解放思想、打开眼界,多渠道选才用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贾庄村是一个农业村庄,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增收主要靠打工收入。从2016年起,由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峰牵头成立了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寿光美瑞农业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现已流转土地580亩,建立大棚139个,投资1400万元,122名农户加入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经营,2017年每个大棚平均收益5万元,群众入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并带动了附近村庄群众入社。
记者|杨德林 编辑|李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