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正忙,丰收在望!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814.8万亩,比上年增加5000亩。6月1日至3日,山东省作物学会组织省市25名专家对我市“吨半粮”创建核心区进行了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各核心区小麦长势均明显好于往年、好于预期,预计小麦亩产超过650公斤。
6月5日,来自省农业科学院、省农技中心和省种子管理总站的专家,对齐河县20万亩“吨半粮”创建核心区高产地块进行产量复测,该区域小麦单产有望达到750公斤以上。
因去年遭遇严重秋汛,我市小麦播种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月,苗情参差不齐。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我市夏粮生产缘何能够稳产保丰?这要得益于“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扎实推进。从2021年秋季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达到900万亩,单产1100公斤以上,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在面积保持稳定前提下,预计总产提高10亿斤、达到160亿斤以上。正是在“吨半粮”创建目标指引下,各级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动手早、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有望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良好局面。
“书记抓粮”压实责任。我市建立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按照“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市抓高产片”的要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办公,现场调研或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同时,建立省部共建机制,与省政府、农业农村部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划定“吨半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确定30个重点镇,将创建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构建起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格局。
科技稳粮保丰收。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积极引导村民提前启动春管,邀请农技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不同方式,指导农户开展促弱转壮,并配备农技专家,通过“一个行政团队+一个专家团队”的服务对接机制,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协作。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3227次,累计开展“一喷三防”面积1750余万亩,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危害。
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三夏”期间,我市将有25万台套各类农机参与农业生产,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在99%以上。我市将“吨半粮”创建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每个县市区每年配套1000万元以上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向“吨半粮”创建区倾斜。在30个“吨半粮”重点镇,我市均投资建设了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耕种收烘储售”社会化服务。为了让种粮“既有收益、又有荣誉”,市县两级每年还分别列支200万元奖励资金,组织开展粮王大赛等活动。
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全市已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353个、家庭农场8002个、种粮大户4466个,规模种粮面积达到67%。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4435家,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8处,形成全托管、半托管、菜单托管等服务模式,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全市80%以上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杨德林 王贺 编辑|王德鹏
初审|王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