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十策” 建设人才强市 | 德州:借智“外脑”强内功


电弧闪烁、机械手上下翻飞,一块块钢板经过“奇幻之旅”后变成产品。6月17日,在位于夏津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的瑞晟信通电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一体化智能数据中心和智能设备制造项目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加班赶制浪潮、百度等公司订购的整体机柜。

“今年以来公司保持了满负荷生产,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了60%。”公司董事长别如国表示,企业实现高位增长离不开孙波教授的智力支持。

2018年,在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与技术交易大会上,瑞晟信通公司与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了研发协议,与孙波教授合作,在济南设立研发中心,投入450万元攻关模块化数据中心云协同智能管控系统开发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完全建成后,可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3至5名,年增加销售收入2000万元。正是凭借与山东大学的长期合作,瑞晟信通公司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供不应求。

让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是我市一直探索的课题。5月13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重“名头”重需求、不看“来头”看效益,吸引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迁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来我市创新创业的聚才策略,把“柔性引才、灵活用才”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据初步统计,全市70%以上的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力“外脑”增强“内功”、转型升级。

每逢周末,禹城的“假日专家”、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李士彬都会来到禹城三一城建商砼有限公司,就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指导。“李教授团队和我们公司合作2年多了,帮我们攻克了很多技术性难题。其中,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已量产12万立方米,节约水泥2000余吨、成本1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公司负责人郝延军说。

着眼于让人才“拴得住心、使得上劲、用得了力”,我市不断强化服务保障,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我市将柔性人才纳入“人才贷”产品支持范围,仅柔性人才就发放了10笔、5197万元;将柔性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范围,可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先后发放“德州惠才卡”403张,配备人才服务专员693名,组织360人免费健康体检。今年5月印发的《德州市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了以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加大人才金融支持、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生态提优行动。对此,李士彬说:“我们团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德州招才引智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项目补助、生活补助以及安心入住人才公寓等,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搞研发。今后会继续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将科研成果与禹城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我市还出台了“人才飞地”认定管理办法,支持福洋生物在上海、永锋集团在德国等设立研发中心和离岸创新机构,打造“市内注册、市外孵化、成果回归、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同时,在国内外人才技术密集地区设立9家招才引智联络站,依托市政府驻北京、天津、上海联络处建设3家人才工作站,建立4990人的德州籍在外人才库,不断做大德州人才“朋友圈”。2021年,全市共遴选“假日专家”135人、发放薪酬补贴近800万元,人数及补贴金额均较2020年实现倍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靳祖鹏 邓美平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