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头雁”振飞 拓宽村民共富路


一组数据凸显出夏津村庄的改变:全县470个村,集体收入总量从2020年的5440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7543万元,同比增长38.65%。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由271个增长到386个;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由51个增长至106个。

截至目前,夏津县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70个,镇级联合社14个,实现村庄全覆盖;全县累计托管服务入社土地26万余亩,入社群众5.8万余户,带动集体增收955万元,带动群众增收和节约生产成本1420万元。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乡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实践。在夏津,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书记示范田 村民跟着甜

走进香赵庄镇宗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红旗村”的奖牌格外显眼。

1974年出生的李家国, 2018年当上宗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这两年村子的变化特别大。

他给记者算了三笔账:

头一笔是集体经济账:前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万多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

第二笔是个人收入账:以村民宗玉岭为例,他流转11亩地,一亩地纯收入800元,共收入8800元,去年在流转的土地上打工收入7000多元。

第三笔是农资账:种子、农药、化肥,集体进货,一亩地就能省下近千元。

“要问啥诀窍?答案就是‘合作社+公司’模式。” 李家国说。

早些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社与村集体、群众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带动群众和集体增收的成效不明显。

2021年,夏津建立健全“公司+三级合作社”农村经济组织体系。村级层面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镇层面整合镇域内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将各村土地、农机、资金等折股纳入联合社参与发展;县级层面创新成立夏津县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解决资金、项目对接等难题。

为了让群众看到成效,香赵庄镇坚持抓好“镇集体经济增收示范园”建设,流转土地种植西兰花、辣椒、洋葱,李家国从那学了半年多,回村号召村民一起种。

见到村民犹豫不定,李家国先搞起了洋葱种植。他算了一笔账,除去各种费用后,一亩地多收入1500多元,还不耽误秋季作物的种植,加上秋季种植西兰花,全年一亩地能够多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收益明显,不用李家国宣传,很多村民主动加入进来,全村流转了100余亩地,订单种植洋葱和西兰花。

书记示范田,村民跟着甜。一年下来,“合作社+公司”模式让村集体收入增加17万元,而入社群众平均增收则达到6000元以上。

筹措资金 搞活村子

在渡口驿乡管新庄村,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宋举仁,村民连连称赞:“老宋治村有一套。”

老宋原来是渡口驿乡人民政府的事业编制人员,在2020年全市择优选派村党组织书记中脱颖而出,于当年4月到村任职。

来之前,他对管新庄村有所了解: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庄基础设施疏于管理,村民基本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也比较差。一到村里,看到的情形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解难题,老宋有一套:

还有不到一个半月就要麦收,群众迫切需要浇地,但3200亩耕地只有两台50千瓦变压器,每台变压器只能勉强供四五口井的水泵供电,即便白天黑夜连轴干,3000多亩地浇一遍也要一个月时间。

‍‍时间紧,‍‍宋举仁就自己垫资安装了两台‍180千瓦的变压器,保证了灌溉用电,仅用一周时间全村麦地就灌溉了一遍。

村里水管常年失修,‍‍部分群众吃水用水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宋举仁将自来水改造和“户户通”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了重复施工。

致富有方法:

推动管新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宋举仁多方筹资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流转600亩耕地发展优质大豆种植,依托合作社实现全村耕地“大田托管”全覆盖。通过多种路径运营、发展,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580元到10万元再到50万元的大跨越。

“看到我不是来走过场的,是全心全意为大伙服务的,村民们信服了,村庄凝聚力更强了。”宋举仁说。

凝聚力提升了,村里的工作更好开展了。疫情期间,160多名群众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在去年长达一个半月的防汛工作中,所有党员干部群众轮流在大堤值守,顺利完成了防汛任务。

聚村庄抱团 连片振兴

从渡口驿乡管新庄村,向南开车9公里,就到了郑保屯镇八屯村。

前段时间,八屯村手掰西瓜喜获丰收,村里直播卖瓜的、城里过来买瓜的,热闹不已。

“丰收离不开六五北岸党委兴办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这也使得八屯村所在的六五北岸党建共同体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典型。”八屯村党支部书记李祖兵说。

今年以来,夏津加快建设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推动联合党组织实体化运转,深入整合内部资源,对接外部资源,以组织融合带动产业融合、服务融合、事务融合、治理融合,在村庄抱团发展、创办产业项目、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郑保屯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重要抓手,推动辖区内郑保屯村、五屯村、七屯村、八屯村、柳元庄村5个村庄成立六五北岸党建共同体并建立联合党委,依托合作社联合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对接寿光新盛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全年可获得20万元集体经济分红收益,每个村村集体可增收4万余元。同时吸收200多名群众就地入园打工,带动群众致富。通过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六五北岸党建共同体逐步形成了“结对共建、整体提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赶上好时代和好政策了。我家6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共同体的产业园,每年租金收入6000元,在产业园里打工每年能挣3万元左右,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八屯村村民刘国雨感慨道。

“在六五北岸党建共同体党委示范引领下,老百姓们有钱出钱,有地出地,还有入园打工,多种形式带动村集体和群众致富增收,今年手掰西瓜的丰收,我们村集体收入能达到5万元,增进了老百姓们对村党组织、区域党建共同体的认同感。”李祖兵说。

夏津重视党建共同体建设。6月1日上午,夏津县委组织部、省派夏津县第一书记、夏津县融媒体中心、中国移动夏津分公司举办组建“红话筒”联合党支部启动仪式,联合开展“融媒‘红话筒’助力乡村振兴示范行动”,由省派第一书记为优质农产品代言,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2020年以来,郑保屯镇党委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的联合发展模式,除了六五北岸党建共同体外,郑保屯镇还建设了以新希望六和养猪场项目为核心的珠李党建共同体,辐射珠东、珠中、珠西和李庄四个村;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邢杨党建共同体,辐射带动邢庄、南口、北口、杨东、杨中、杨西6个村庄。3个党建共同体涉及特色种植、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通过资源融合、人才融合,以强带弱协同发展模式,每年可带动各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强    通讯员|于延恒 李博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