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州待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个城市独特的味道,这些味道来自于发展、来自于产业、来自于科创、来自于开放、来自于品牌。”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将滨州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概括为“滨州味道”。他说,自2020年以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滨州味道”越来越浓郁;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利润分列全省第3位、第1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列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列全省第4位。
而创新正是滨州最“浓郁”的发展味道: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双型”城市建设,赋能增势效应加速显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6%,列全省第1位,综合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8.0%,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在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滨州长期以来似乎没有太强的存在感,既体现于经济总量,也见诸产业层次。如今的滨州,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靠“双型”闯出城市路径,几年时间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的态势凸显,创出非同寻常的“滨州速度”。
创新已成为滨州发展的最强引擎。
厚植城市创新“土壤”
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滨州厚植城市创新“土壤”,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据统计,2021年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6%,列全省第1位;综合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列全省第1位。工业利润总额列全省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
上述排名是对滨州创新战略实施颇有成效的最好证明。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滨州“双型”城市架构的根基和主体就落在“实业”上。“双型”即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
在滨州邹平的鹤伴二路东首,有座“铝谷大厦”。这里装满了“铝”的故事。而这段故事的“讲述者”,便是在世界铝业有一席之地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以下简称“魏桥集团”)。
魏桥集团是山东的,更是世界的。它成立40年以来,从不足百人到十几万人,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和铝业生产企业。2022年8月,《财富》杂志发布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魏桥集团连续第11年上榜,比上年上升83个位次。
魏桥纺织生产线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能够引领创新发展。在新旧动能改革的浪潮下,魏桥集团的铝产业被倒逼着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以“轻量化”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制造业向绿色转型,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魏桥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集团加大各类装备的应用,促进装备升级换代,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手段大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节约用工时间。魏桥集团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创新为媒,助推高质量发展
“项目纺纱车间的智能落纱粗纱机、新一代超长智能细纱机、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织布车间的高速喷气织机、电子提花机、浆纱机、整经机、穿经机,都是世界先进水平。”魏桥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魏家坤告诉新黄河记者,纺纱万锭用工10人左右,这一数字创造了纺织界的世界纪录,不仅如此还实现了纺纱物流的全智能化。
在魏桥轻量化铝业基地,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蜂窝状铝块吸引了记者们的关注。原来,这是一块高性能泡沫铝。密度虽不及水的一半,压缩强度却是碳钢的5倍,目前,它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
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魏桥轻量化基地于2019年破土动工,在原邹平一电、二电项目拆除基础上建设,未占用任何新增土地,规划了轻量化结构件、全铝车身总成、泡沫铝、铝型材、中试基地等五个项目,打造“铝水—零部件研发到制造—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能耗、碳排放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规划产值却是之前的十倍。
魏桥纺织轻量化车间生产线
“魏桥的轻量化基地项目总投资32.2亿元,目标是打造国内最先进、全流程的汽车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山东魏桥轻量化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告诉新黄河记者,其中轻量化中试基地项目,目前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轻量化领域顶级专家20余名,研发人员200余名,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
2021年10月19日,项目首台全铝车身下线并批量化生产,这台车身突破了10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彼时,蔚来、理想等国内外20多家整车厂商云集于此,只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通过轻量化转型,铝产业彻底摆脱原来“利薄如纸”的卖原料模式,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的整体攀升。今年上半年,邹平高端铝产业集群营收达到1520亿元,同比增长7%,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71%。
魏桥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集团加大各类装备的应用,促进装备升级换代,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手段大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节约用工时间。
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风暴下,魏桥集团利用创新实现了凤凰涅槃,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魏桥纺织轻量化铝合金车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2022年2月18日,在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总结滨州市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把转型发展定义为最现实路径,科技创新则是最强劲动力。他说,滨州必须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坚持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良创新生态。
与积极推动建设“双型城市”、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相匹配的是,滨州从诸多层面创新举措,营造富有活力的科创生态。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正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正全面塑成。滨州在山东首创“人才节”,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人才“净流入”持续保持后劲。积极推进“滨周到”服务品牌建设,努力做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滨州是全省唯一、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网通办”走在全省前列。滨州极其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连续召开企业家大会,定期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设立优秀企业旗帜广场,亲商、重商、安商氛围非常浓厚。滨州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持续用心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
魏桥纺织轻量化车间
未来五年,将是滨州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滨州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催生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值等实现大跃升。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开放包容、服务品牌赢得市场客商云集。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滨州经受住了严峻疫情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8.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8亿元,增幅连续3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
如今,主动创新求变、蓄势发展的滨州正以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起势”、正在“成势”的良好态势,打造创新高地、集聚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面向未来,创新必定是引领滨州发展的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