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㊳:“十强产业”看滨州

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第三十八组报道:“十强产业”看滨州。

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滨州——

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市

□记者 王凯 姜斌 通讯员 陈有全 李新东

8月13日,在省重大项目、滨州市重点项目——滨化集团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地上,爆破吹扫的声音此起彼伏,工人忙着进行管道设备吹扫打压、仪表设备调试等收尾工作,各装置区块“三查四定”等工作有序进行。该项目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于7月31日顺利实现机械中交,一期项目预计在10月份达到进料试产条件。

滨化集团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规划总投资515亿元,其中一期总投资128亿元,填补了滨州化工产业缺乏百亿级的大企业、大项目的空白。作为滨州市实体产业头号工程和滨州临港化工园区内落地的首个百亿级项目,也是滨州市打造大型炼化/气化一体化基地重点谋划招引的“链主”项目,对于构建园区“气头化尾”产业链、营造化工新材料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滨州不断巩固拓展比较优势,培育了‘万亿级’五大产业集群,主要经济和民生指标增幅跃居全省前列,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滨州市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在全市开展“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由工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迈进。

完整的产业集群、优良的产业生态,正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合力。滨州按照“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思路,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升级。黄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黄河科技产业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滨州率先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33个产业园区,园区产业占比达到80%,省级以上开发区“十强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达91.46%,产业聚集度达91.47%。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同时,轻量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疗器械、现代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绳网、厨具、草柳编等特色产业赋能增色。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博兴县兴福镇,涉及商厨加工的企业已经超过1700家,从业人员占全镇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有6万余人,制造的商用厨具遍及全国各地。截至目前,滨州共有55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名单。惠民县绳网特色产业集群、博兴县商用厨具产业集群等2个集群和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无棣鑫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万事达建筑钢品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列入2022年度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集群领军企业。

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滨州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众多产业、产品享誉海内外。截至目前,滨州市拥有中国企业500强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山东民营企业100强9家,9家企业资产总额442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滨州市共有37项产品年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第一位,如纱线、布产量和产能、悬臂梁施工装备、赤藓糖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汽车活塞、风电铸件产能、果糖、金属板材生产规模、绳网、厨具市场份额、粮食加工量、盐田虾产量等全国第一。

据统计,2021年,滨州规上工业营收达到9090亿元,列全省第三位,规上工业利润达到609亿元,列全省第1位。今年1-6月,滨州规上工业营收4889.33亿元,同比增长18.05%,分列全省第3位、第1位;规上工业利润181.39亿元,列全省第5位,增速列全省第4位;全年规上工业营收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滨州做好“战新转型”“强企培育”“金融赋能”三篇文章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更高品质发展

□记者 王凯 姜斌 通讯员 陈有全 李新东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支撑。滨州市扭住“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凝心聚力抓发展、促转型;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推进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做好“战新转型”“强企培育”“金融赋能”三篇文章,积极构建战新产业引领、先进智造业支撑、金融服务业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滨州工业生产从行业看,六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8.8%,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6.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7%,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4%,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战新转型,壮大主导产业

今年3月,“滨州邹平市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滨州实现了省级战新产业集群“零”的突破。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已成为全市产业蝶变的缩影。

炎炎夏日,邹平市魏桥轻量化基地——山东宏奥汽车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全自动焊装生产线上智能机械手臂伸展,工人们把型材放入流水线,加工成不同规格的轻量化车用部件……

轻量化是魏桥转型的战略选择,优势明显,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铝合金材料由于重量轻、可降低能耗等比较优势,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据山东宏奥汽车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正宇介绍,新能源汽车自重每降100公斤,电池续航能力可以增加10%左右;其他车型以铝代钢,每减轻100公斤自重,燃油百公里可降0.3—0.6升,二氧化碳每公里降5克。

随着去年魏桥轻量化基地首台全铝车身正式下线,该基地具备了“从铝水—零部件研发、制造—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汽车制造全流程的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实力、促转型,让高端、高质成为滨州制造业升级的标签。为实现“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奋斗目标,滨州提出重点在“八个品质”提升上下功夫,其中首条就是“发展品质更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规模迈入全省第二方阵,人均指标、发展速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比、城乡居民收入比稳中向好。

7月6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桥创业集团、重庆小电天体、软银中国资本进行合作签约,将在滨州共建以轻量化、短流程、柔性化为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一被称为“电动屋”的项目,总投资50亿元,达产后每年将实现直接产值超百亿元,利税超过十亿元,带动上下游产值超过千亿元。

滨州传统产业涅槃升级的代表,除了铝业还有粮食食品产业。

“在我们中裕,能把一粒小麦变成10大系列500多种产品,实现了对小麦的全价值利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付蕊介绍,中裕食品探索的“三产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构建起了“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目录”。

去年,滨州市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6家企业上榜第十一届中国粮油榜,占全省入选企业总数的50%。“粮食产业看滨州”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

今年,滨州围绕高端化工新材料、氢能产业等展开延链补链强链,谋划了60个左右的高端石化材料产业项目,调整优化“十强产业”布局。编制了《滨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了“5+4+1”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储备“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19个、总投资2337亿元。

强企培育,打造产业旗舰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能够很好体现地区的工业实力。去年,滨州规上工业营收成功跻身全省前三,背后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制造业强企,夯实了滨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8月10日,在京博南区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赶工期。据京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裁助理仝保田介绍,该公司绿色化工和高性能材料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21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47亿元,新增利税67亿元,新增就业1400余人。同时,实现公司业务结构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高特新材”的转变。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家濒临破产的校办炼油厂,发展成涵盖能源、新材料、三农发展、物流等诸多领域的现代化集团,去年营业收入709亿元,利税63亿元。

在滨州,像京博这样的“龙头效应”正加速凸显,为工业振兴带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形成了明显的产业聚合作用,加速“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成势。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基础领域补短板、锻长板作用的发挥。对滨州而言,“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滨州万事达集团是一家“小巨人”企业。针对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状,公司主动延伸产业链、调整市场定位,发展金属板材下游产业,主打高端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了以装配式建筑钢品研发生产与工程服务、高端涂镀钢板流通服务、高精密冷轧钢板制造、集成房屋生产销售和洁净室围护系统为核心的产业模式,营收超百亿元,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领航型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在博兴板材业,众多行业内同质化企业开始寻找突破点和出路。博兴聚鑫源精密薄板有限公司主动给产品分出层级,主打高端市场,推出“鲁匠”高端品牌,一举占据高端金属板材市场的超高份额,企业年出口产值连续多年超20亿元。

如今,博兴有全国最大的金属板材产业集群,涉金属板材加工企业近200家,其中,镀锌板及彩涂板的产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

据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振祥介绍,滨州市已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在现有391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的基础上,继续优选400家以上“专精特新”重点培育企业,集聚服务资源支持企业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金融赋能,释放要素活力

今年2月,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首发募资列创业板首发融资前十、山东第一,实现滨州市企业创业板上市的“破零”。

上市过程就是企业进行“规范”发展的过程。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张凯分析认为,上市可以为企业发展募集资金、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带动企业发展再上台阶;同时,政府通过树立龙头企业,可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区域产业生态。

整合资金、产品优势,紧跟国家产业政策,构建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滨州市以“增信贷、促上市、防风险、抓招引”为重点,发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精准服务市场主体、推动企业上市、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招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滨州市提出企业上市挂牌“种子计划”并连续三年列入市委重要改革事项;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拉动、基金撬动、培训引动、宣传发动、多方联动“六动并举”全力支持域内企业上市。

在山东创新集团董事长崔立新看来,战略投资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便于企业快速融入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创新金属已经引进30.5亿元的战略投资。

今年,滨州出台《滨州市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奖补力度,奖补总额可达1500万元;设立百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基金”、百亿元规模的“十强产业”发展母基金,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推滨州产业发展。

“西瓜贷”“养殖贷”“农耕贷”……让小微市场主体同样获得金融支持。滨州市针对企业与农户等不同需求,推广滨城区“金融管家”经验,协调银行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专项贷款。截至目前,滨州市成立了150支金融辅导队,为1.1万家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辅导,累计解决融资需求531.12亿元。

目前,滨州已经初步形成“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县区分中心+金融服务站+企业”四级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滨州市建立完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机制的做法,被纳入全省金融创新案例,金融辅导工作在2021年山东省年度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滨州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43.4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保持稳步增长,余额达到985.36亿元,较年初增加39.96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滨州市将继续推动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年内实现供应链金融贷款150亿元以上;年内贷款余额达到3350亿元,增长9%以上;实现4家企业上市挂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50亿元以上。面向工业、科创、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拓展金融辅导覆盖面,确保年内辅导对象达到1万家,解决融资需求100亿元以上。

短评

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

□记者 姜斌

当下的滨州,产业格局呈现均衡之势,既有靠规模形成的“铺天盖地”,也有靠改革创新培育的“顶天立地”。

通过不断巩固拓展比较优势,滨州市形成了“5+5”万亿级“十强”产业集群,打造了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级优质畜牧水产基地;推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养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有到优。产业发展的“铺天盖地”成为滨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家底”。

滨州作为传统的工业大市,如何增实力、促转型,实现发展品质更高?

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借助改革之举、创新之力,滨州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蝶变,新兴产业加快聚合裂变,实现更高品质发展。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魏桥集团、京博集团、西王集团、滨化集团等传统产业龙头“战新转型”,让高端、高质成为滨州制造新的代名词;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元生物、博远重工、亚泰雅德、智源生物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速崛起,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滨州正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