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杨安镇始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入开展“三资”融合工作,以“快”“准”“稳”的工作方法,向积存多年的“三资”沉疴痼疾开刀,盘活村集体资产,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新举措:靶向发力,组织先行
杨安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三资”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三资”融合全面工作,组建由行政村“两委”成员、经管站、行政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组成的“三资”融合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三资”融合工作的实施。组织乡镇经管站、村“两委”成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召开“三资”融合动员部署会议。由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组织成员开展清产核资业务培训,明确清产核资的范围、方法、步骤及要求。
综合考虑各融合村的集体资产总量及资源性资产存量等因素,制定《千都苑新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方案》,明确资产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制定统一“三资”管理、统一财务核算、统一收支管理的工作目标,并提交成员大会审议通过。
冻结资金,封存入库。明确资金冻结基准日,提前进行年终结账。对库待存现金、银行存款、财产物资、支票、印鉴、收据、日记账、公章等进行盘点,办好封存手续。提供调整村资产负债表、村集体融合余额表、会计科目余额表等相关数据。同时提前制作“三资”融合重要物品移交清册,统-代管各调整村的公章、审批章、营业执照、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等重要印章及资料,并注明原有印鉴停用日期。
盘点资产,折价评估。镇政府聘请第三方对各融合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实,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及现金、债权债务,以市场价格对实有的各类资产权益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作为各自然村量化融合重要依据,并剔除不合理账目,完善工作台账,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备案审核。
依据《乐陵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指导意见》,制定本村成员界定工作办法。综合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以融合前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界定的成员为基础,确认成员身份,建立成员花名册并张榜公示。
新探索:股权量化,融合发展,智能联动
以千都苑新村为试点,采取“直接合并+存量挂账”的融合模式,对各自然村资产和债权债务相差不大、成员意见统一的,由行政村统一“一 本账”管理、均等股份量化。同时确定一个时点,此时点之前的各自然村存量债权债务由行政村单独挂账,定向核算,主要化解历史遗留债务;时点后的各自然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直接合并,由行政村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成立乐陵市杨安镇千都苑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上报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乐陵市杨安镇千都苑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审批注册给予赋码登记。由镇经管站指导行政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设置账套、合并账务,将各自然村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并形成行政村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自然村的债权、债务关系随之转移并由行政村承担。
推行电子记账,将开设的银行账户纳入全市智慧农经大数据综合平台“三资”管理系统和“银农直联”系统。在乡镇经管站指导和监督下,对接办理资产、财务以及其它有关档案资料的移交手续,移交过程中交接双方共同清点物品,确定种类及数量并及时记录在册,移交人员在清册中签名确认。
建立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决算制度。每季度利用阳光报告会,将村内各项收支、各项资产资源以及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等内容向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开。
严格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中有关收益分配的约定,按照农户享有的股份份额进行年度收益分配,实行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整合资金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建设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总储量为1500吨,经营农副产品储藏、冷冻、冷藏、冷链物流等业务。
新气象:资源共享,资金共用,资产共融
杨安镇“三资”融合实现了新成效,理出了村社新气象。
引导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千都苑新村坚持党建引领,由党委成立联合社,对所辖24个自然村全面摸底,将成方连片的5000亩土地、180亩水面,统一交由以新村党委为主体的联合社管理,集中对外发包。
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全部农业资源集中流转至21个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每亩地以850-1000元对外发包,附带二次分红,集中发展樱桃、葡萄、洋葱、辣椒、大蒜、蓖麻、草坪等多样化种植及水产养殖3700亩,并结合垂钓园、采摘园、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激发生产活力,强化“组织力+市场力”。通过“村企联动”整合资源,由永兴和、崔禧记等调味品企业牵头,构建“以企带村、以村促村,以强带弱”的联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完善“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调味品产业上下游链条,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产、三产建设建设上来。村民将双手彻底解放出来,多数村民到周边企业务工,月均收入超过4000元,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资金实现共享共商共用,发挥产业资金引导作用。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级发展新路径。探索重构农村基层新型组织机制、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条块融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同时千都苑新村开展了支部书记大比武、党员知识竞赛、乡村振兴观摩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开拓视野、提升履职能力。
落实阳光谈话制度,加强村干部监督管理。每月的主题党日被确定为“三务公开日”,通过智慧大喇叭,实现手机惠农软件平台联通。推广“1+153”的融合治理、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理清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组织责任边界,强化新村党委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
以“先进村”带“落后村”,实现抱团发展。班子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开拓的视野,为原来的农业型村庄规划了方向,确定了“二产带一产、二产促三产、以调味品三产融合带动四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定位。
便民利民服务推进服务融合。高标准打造3000平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群众共用,镇党委下派5名年轻干部常驻社区,带动下沉包括党务、民政、人社、计生等148项服务事项,设立综合窗口,开展“帮代办”服务,真正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协同做好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投入70万元建设全镇规模最大的公用祠堂,可容纳骨灰1000余个;建设红白事宴会大厅,贴心推出“文明菜单”,倡导婚车5辆以内、烟15元以内、酒每箱200元以内。集中打造2800平文化墙,形成“留得住乡愁”的“村庄墙头文化”;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面貌实现全面提升;扶持发展“大鼓子”秧歌队、战鼓秧歌队,实现村村都有广场舞队。
扎实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2017年产权制度改革中,崔刘作为第一批省级试点单位,成功将三资股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股东。2020年底,将原崔刘社区800株村内集体树木统一售卖,共变现24万元,为群众户均分红1200元,让全部群众都享受到了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胥爱珍 通讯员|李建东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