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区各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支前指挥部,发动全民支前——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看过反映“三大战役”电影的人,大都会被影片中的壮阔战争场面所震撼,而那仅仅是战场的一角、一个片段。战争实际场面要比影片中所示宏大百倍千倍。看吧:
前面,人民解放军万马奔腾,摧枯拉朽。
后面,千百支支前民工队伍车轮滚滚,人流如潮。
其时,冀鲁边区各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支前指挥部,发动全民支前,“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广大翻身农民奋起响应:“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解放战争中的民工支前担架队
“上了战场,我们就是战士”
1947年5月14日,总攻孟良崮战斗打响,南皮县组建起500多人的担架营,在刘重生营长、高墨林教导员带领下,奔赴战场。店子担架连50副担架冒着炮火从前沿阵地抢救伤员,队员阎崇发和徐成武一副担架抬两名伤员,队员徐双成右臂中弹,扯下自己的衣袖缠住伤口。指导员要替换他,他急火火地说:“上了战场,我们就是战士。阶级弟兄命都豁上了,我这伤不算啥,时间耽搁不得,快走啊!”抬起担架一路小跑。
把伤员从前方送到后方,两地相距55公里,山路崎岖,平原上长大的农民不习山路。一些队员磕破了双膝,鲜血顺着裤腿往下流,裤子和皮肉粘在一起,没有一人叫苦。队员们肩膀、脚上磨起血泡,他们笑称“咱们的队伍比机械化还机械化,每人都有两门炮”,没有一人掉队。他们一昼夜没吃没喝没合眼,16日清晨将伤员送到后方医院,又马不停蹄地重返前线。路上在一个小山村短暂休息时遭遇敌机轰炸,东林子村阎崇发、季辛屯村徐成武、店子村徐双城、白塔寺村郑安法、白吉屯村孙连义5名队员不幸遇难。8月上旬,南皮县委、县政府追认5人为民工革命烈士。
“宁肯个人被炸死,也不能让伤员再受第二次伤!”
1948年10月13日,禹城县(现禹城市)担架营1004人在杨河套村集合出征,营长兼教导员邵华代表担架营向家乡父老表决心:“绝不给禹城丢脸,坚决完成任务,一定举着红旗回来!”
“彻底消灭蒋匪帮!”
“解放全中国!”
“出发!”
一声令下,担架队员高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虎虎生风地赶往滕县(现为滕州市),随后跟着华野十纵奔赴淮海战场。
华野十纵直插徐州以东,骑在陇海路上打援。阻击战打得残酷,双方在拉锯,敌人的飞机、大炮炸得阵地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邵华带领担架队把伤员从火线上抢下来进行简单包扎,抬到几十里外的安全地带,再利用夜色掩护抬往后方医院,每夜往返25公里、50公里不等。
队员们视伤员为亲人,转送时看清伤员负伤部位,再以平、侧、卧等姿势把伤员放到担架上。行进中上坡让担架前低后高,下坡前高后低,使担架保持平稳。11月河里结了薄冰,队员们蹚着齐腰深的冰碴水,高举起担架,不让伤员沾水。12月雪花飞扬,队员们把自己的大棉袄盖在伤员身上,身穿单衣冻得发抖。晴朗的夜晚敌机仍会袭扰,投下一颗颗照明弹,地上明如白昼,几分钟后敌机扑来轰炸、扫射。队员们赶紧把伤员隐蔽起来,来不及隐蔽的,就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伤员。他们说:“宁肯个人被炸死,也不能让伤员再受第二次伤!”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华野十纵南下蚌埠,禹城担架营帮助部队医院背着药械、抬着药箱、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急行军。一天下午,担架营在门口村准备开饭,突然几架敌机俯冲过来,一串串炸弹瞬间爆炸。队员王朝全当场牺牲,一连指导员赵长友身负重伤,连长张玉山和通讯员被埋在泥土里。敌机仍在盘旋投弹,一颗炸弹穿透三连驻地的一处房顶落进屋子中央,千钧一发之际,排长朱德茂抱起炸弹就往外跑,使劲扔了出去。万幸,是一颗臭弹。
英雄啊!冀鲁边支前民工!
民工车队艰难地涉水前进
像解放军一样严守纪律,转移时做到“五不走”
这天,担架营走到蚌埠以北15余公里处,部队接到命令回师北上阻击南逃之敌。部队避开敌机轰炸夜间行军,每夜行程60多公里。担架营队员鞋绊跑断了顾不上绑,鞋子掉了光着脚跑,过河来不及脱衣裳,没膝盖的水湿透了衣裤,上岸后冻得磕打牙,衣裤只能在奔跑中风干。队员们极度疲劳,一听到“就地休息”命令,躺在地上霎时打起呼噜。“出发”命令传来,使劲睁开眼睛爬起来就跑。
担架营像解放军一样严守纪律,行军宿营不经允许谁也不进村庄,不进民宅,常常睡在村边、树下、牛棚里。每进入一个村庄,他们就向百姓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帮着老乡挑水、铡草、推磨、扫院子,转移时做到“五不走”:房东院子不扫干净不走,水缸挑不满不走,借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走,不向老乡道谢不走。当地百姓见他们秋毫不犯受到感动,自愿给送饭送菜,队员们从不随便收下,非吃不可的照价付钱。
敌机给被围困的国民党兵空投食品,经常落到解放军阵地上。队员们捡到大批罐头、饼干等,都上缴送给了火线上的战士。一场战斗打下来,被俘的国民党官兵黑压压一大片,枪支弹药、衣被、军毯和食品一垛连一垛,队员们即便冻着、饿着也不拿不吃。一次,三连队员看押战俘,有个俘虏献出两块怀表,队员看“稀罕”后把怀表交给排长,排长交给连长,逐级交到团部。团部又根据线索找到了献表的俘虏,把表交还给他。这个俘虏感动得流着眼泪说:“就凭这一条,国民党输定了。”
民心所向,决定战争胜负
冀鲁边区所属24个县先后分别派出五六批、数万名民工远征支前。由振华县(1941年为纪念在薛庄牺牲的地委书记马振华始置,1943年6月,将鬲津、宁津并入振华县。1947年恢复宁津县原名)和吴桥县民工组成的“振吴民工团”,济南战役后,部队奖给该团民工每人两包饼干,他们舍不得吃,又带到淮海战场上,给伤员当了途中给养。全团有1000多人次用自己的钱给伤员买糖和水果,节约菜金60多万元用于慰问伤员,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华东模范团”。
振华县政府文教科长傅文彪两次带队出征,第一次带领民工团支援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长达一年。1947年7月,他第二次带领民工团随华野四纵远征豫、皖、苏等省,转战七八个月。临行前,民工团在县城烈士祠广场举行誓师大会,傅文彪咬破中指写下血书:“不获全胜,誓不归还!”在河南确山战役中,担架队员和前沿部队一起战斗,任凭天上敌机扫射轰炸,地上枪弹如雨,队员们无一示弱。他们“誓死不离伤员,坚决与伤员共存亡”。有的队员用自己的喝水缸子为伤员接尿,用手给伤员接大便。凯旋时,华野四纵政治部授予他们一面锦旗,绣着“你们将在民族解放史上永垂不朽”14个大字。
解放战争期间,冀鲁边区人民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支前已无法准确统计,能够确定的是,仅1947年上半年,就出动民工12万多人、大车1.7万多辆。六七月间支援鲁南战役,出动民工15.8万多人、大车2万多辆、担架4000多副。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支前规模更大。陈毅说:“打胜仗的第一功,应记到支前民工身上。”“我陈毅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的支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