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使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庆云县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到做强人才支撑,从外在环境的新变化到内在精神的新气象,再到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环境治理体制,内外结合、点面结合,搭起了乡村振兴牢固的“四梁八柱”,找准了打开乡村振兴的“钥匙”,探索出一条具有庆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连栋塑料智能温室大棚,一眼望去,透红娇嫩的小西红柿像葡萄一样挂满藤蔓。
与普通温室大棚不同,这里的蔬菜栽在盆子里,靠营养液无土栽培,沿着牵引绳往上生长,足有三四米高。“我们的蔬菜生长脱离土壤,全程不使用化肥,采用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不仅摆脱了地域和时令限制,还杜绝了污染,产量更是可观,每平方种植面积可产小西红柿10多公斤。”该项目负责人周伟建介绍说,“同样是小西红柿,我们的产品可直通京津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市场产品的三四倍。”
作为庆云县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在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中走在前列,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农业,既要拼高产又要拼品质,只有采用先进的生产设施、生产技术及智能化管理方式,让农产品‘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新空气,才能实现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庆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说。秉持这一发展理念,庆云县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打造名优产品品牌及区域公用品牌,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该县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探索集种植、加工营销、物流运输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农业变强关键要有人才的支撑。该县充分发挥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级平台载体作用,加大在人才、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解决农村农业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实施“一揽子”扶助乡村创业计划,特别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最高给予50万元的经济补助。实施“庆云英才计划”,对农业领域人才加强表彰力度,获评者连续3年每年将获得1万元生活补助。该县还选派33名爱农村、懂农业的领导干部,充实到乡村第一书记队伍,聘请中华供销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10名专家教授担任“庆云县政府农业顾问”,选聘7名科技副镇长到乡镇任职,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春有花,秋有色,在庆云县尚堂镇南侯村,整洁的街道上一个个小品景观吸引着许多游人驻足观看。“村里的道路全都硬化,街道两侧也建有绿化设施和街头小品,就连墙面也都粉刷一新,还画上了主题墙画。”谈起如今的村子,村民侯俊杰赞不绝口,“以前的南侯村,基本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花花草草的很是少见,现在村里环境美了,我们也倍感自豪。”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尚堂镇的统一规划。按照“多规合一、一村一规”的要求和每村“一品、一业、一韵、一景、一园”的标准,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实施规划引领、基础设施、村容环境、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六大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有了规划引领,南侯村迅速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从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推进厕所改造、强化农村植绿、清理农村小作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七大方面入手,组织实施垃圾治理的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区,实行人畜分离等,建立起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不整治不知道,原来我们就生活在垃圾‘围城’里,经过综合治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提升了,再也没人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了。”南侯村党支部书记李荣新说,不见了垃圾围村,与之而来的是村民主动实施身边增绿、见缝插绿,让村庄更加绿化美化。南侯村还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围绕建设“一带一轴五园”核心旅游板块,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汽车营地等业态、新模式,让村庄变成景点,让农户当作小品。村里的老屋经过规划改造,瓦片换成了茅草,睡床换成了土炕;田野里建起了采摘园、药植园、牡丹园,游客有了休闲旅游好去处。像南侯村一样,全县已建起22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2个村纳入到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中来。
不仅“面子光”还要“里子亮”,致力于内外兼修,庆云县在传承乡土文化上下足功夫,留住风景更留住乡愁。该县积极发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开发吴忠八极拳、东路梆子、哈哈腔等一批具有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深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文物遗产、传统手工艺、老物件等文化资源,建设镇村史馆,进行集中展示。目前,全县已建成27处镇村两级历史文化展馆,筑牢了乡土文化的“压舱石”。大力弘扬孝德文化,成立文化宣讲团和文艺下乡团,定期开展孝德文化进村宣讲、演艺活动。全县381个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简办。另外,该县还进一步挖掘弘扬乡贤文化,在全县评选出441位热心家乡建设、有威望、口碑好、有成就的首届“庆云乡贤”,建名造册,宣扬事迹,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动引领作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发,美丽乡村更有了新活力。
农民如何变富?农民变“股民”,让农民富起来
轻快的脚步、满脸的笑容,65岁的于洪生感觉又年轻了好几岁。“岁数大,外出打工不方便,如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既有土地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5月20日,刚从合作社的麦田里浇水归来的于洪生高兴的说。
于洪生是庆云县渤海路街道于店村人,因年轻时家境贫困,自己独自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逐渐走向困境,但自加入到村里鑫惠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后,他的生活明显改善。鑫惠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于店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合作社,对于村民通过参加合作社脱贫致富,鑫惠合作社监事长、于店村党支部书记于福仓算了一笔明白账,土地集中经营后,可解放劳动力打工致富,于洪生在合作社打工,一天就有70元的收入。另外,我们采用“两次分红”的模式,第一次分红即合作社每年给予农户400斤小麦、400斤玉米的实物或按市场价折算金额发放;第二次分红即在每个种植周期末,根据市场价计算合作社毛收入,去除种植成本和第一次分红后,将盈余的50%用作农户二次分红,30%作为合作社职业农民奖励,20%用作村集体收入和合作社发展基金。农民变“股民”,不仅保证了村民收入的增加,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只是让农民变“股民”,实现农民富起来的一个缩影。今年,庆云县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在首批28个试点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继续清产核资、量化确权,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庆云模式。这一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调动起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原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产权不清、保护不严格、流转不畅等问题也迎刃而解。尚堂镇和睦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耕地、林地、荒地集中流转,盘活废弃坑塘40余亩养殖龙虾,建设农家乐,经营性资产由原先的10万元增长到114万元。目前,该县已发放股权证书1万余份,28个试点村共清理登记经营性资产5757.98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889.39万元、资源性资产16451.58亩,其中,经营性资产比改革前增加了2000余万元。农民变“股民”,有效促进了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全县7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实现达标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10137户21882人,减少至253户4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大地律动声声响,乡村振兴正当时。我们将紧紧围绕让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这一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真正成为村里人留恋的家园、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张秀葵 王凡存 王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