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实现年产值14亿元、利税3亿元以上 | 晶华集团:借势央企 浴火重生

7月6日,走进位于德城区天衢工业园的凯盛晶华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调试生产设备。再过几天,这条日产660吨超白玻璃基板生产线就将正式点火投产。“这是晶华浴火重生的新项目,是企业从生产装备到主要产品的全面升级。 ”经历了企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晶华集团董事长、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老振华停产,牵手中建材,企业浴火重生

作为凯盛晶华的前身,成立于1982年的振华玻璃有限公司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百余家玻璃生产企业中高居第14位。然而,辉煌的成就不能掩盖尴尬的现实——随着城市发展,原本人烟稀少的厂区被住宅小区包围,企业成为周边居民环保举报的重点对象。

2015年3月,振华公司被中华环保联合会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对此,各级党委政府态度坚决而明确:4月1日,振华公司必须全面停产。

熔炉熄火再重新点燃,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是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高昂成本支出。生产线全面停产后,企业站在了生死关口。振华公司,该何去何从?

挫折中总是孕育着希望。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希望企业能够求新求变、摆脱低端玻璃行业拼价格的恶性竞争困局。市委、市政府及德城区委、区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派出机构,进驻厂区靠上帮扶,尤其是千方百计促成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从纸面落到地面,尽快启动新厂区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企业发展最困难时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深入企业现场调研,并召开办公会,协调解决土地处置及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自2010年10月开始就与中建材接触洽谈,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耗时5年终于达成了合资合作。 ”田文顺说。晶华集团与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签订合资合作协议后,市里立即成立由德城区政府、中建材、晶华集团三方组成的工作小组,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迅速落实了新厂选址、规划设计、项目立项、合资公司成立等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在老厂区停产半年后,新项目上马了。

距离市区30公里,总投资30亿元,2015年10月30日,晶华集团与中建材合建的凯盛晶华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开工奠基。新工厂主要生产汽车玻璃、高档建筑节能玻璃外墙等高端玻璃产品,还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等一体化环保设施,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一项目成为德城区“退城进园”的典型代表,也成功入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

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全面升级产品和工艺

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由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公司控股70%、晶华集团占股30%合资组建。“我们充分利用央企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全面升级工艺装备,打造企业发展新引擎。 ”田文顺说。

生产工艺方面,由央企推荐并实施、全长710米的平板玻璃生产线,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条采用“宽板慢速”生产工艺的流水生产线,由它生产出的超白超薄玻璃,透光率可达98%以上,高出普通平板玻璃10%以上。据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建军介绍,这条生产线突出超白、超薄,可以生产1.6毫米、1.8毫米、2.0毫米、3.0毫米4种超白超薄玻璃,产品涵盖超白玻璃、汽车玻璃等高端玻璃产品,这与企业过去只能生产3毫米及以上的普通建筑玻璃相比,是巨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按照普遍的生产工艺,生产超薄玻璃时一般都会降低30%左右的产量,而这条生产线能保证产量不降低。 ”刘建军说。

这条生产线应用了自动上料系统、玻璃熔化技术、玻璃原片成型技术等,总体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进的机械化技术设备让企业悄然完成了‘机器代人’的过程,过去一条生产线要配备400个工人,现在只要260人就能完成操作。 ”田文顺表示。

不仅如此,生产线上的玻璃窑炉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浮法玻璃熔窑节能综合技术,熔炉节能在20%以上。同时,企业还配套建设了7兆瓦废气余热电站,利用窑炉烟气余热进行发电,既保证了企业自用,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倾力打造玻璃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虽然项目尚未投产,但企业已经接到了来自京津冀、华东等地区的价值6000余万元的产品订单。据田文顺介绍,公司计划明年上半年启动日产800吨特种玻璃生产线建设,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4亿元、利税3亿元以上。

一期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发铜银镓锡发电玻璃、手机屏玻璃等高科技玻璃制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利税超过10亿元。

背靠央企“大树”,公司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彻底淘汰传统玻璃落后产能,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田文顺说:“我们将努力把德州打造成中国建材集团玻璃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建材高新玻璃生产示范基地、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玻璃深加工及门窗配送基地,叫响‘高端玻璃看德州’的名片,为全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出新贡献。 ”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王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