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精准发力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 我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10月15日,奇瑞新能源汽车齐河生产基地内,一台台崭新的“小蚂蚁”新能源电动汽车陆续下线。该项目负责人盛明军介绍,今年上半年奇瑞齐河项目已经生产高速电动汽车1万余辆,预计全年产能可达3万辆左右。


实体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基。3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多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的跃居全省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实现大幅提升,呈现出好于发展预期、好于去年同期的态势。“从先行指标看,1至8月全市完成工业用电量9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8%,比前7个月提高1.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8月当月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1%,环比提高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印证了我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市统计局负责同志分析说。


优势产业成组布局,集群集聚效应凸显


同样位于齐河县的山东御捷马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冲焊车间内,相关生产设备即将进厂,预计年底就可投入高速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项目全部投产后,御捷马在齐河县高速、低速电动汽车的产能可突破15万辆。


在御捷马、奇瑞这两大整车制造“领头羊”的带领下,8月28日,投资24亿元的塔菲尔齐河电池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为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国内最先进的动力电池。除此之外,依托御捷马项目的御捷配套产业园也启动建设,中德新能源汽车、普洛斯智能制造等项目均已在齐河落户,一条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在齐河已初步形成。


实体经济要发展,必须立足产业链条做文章。市有关领导同志在谈到实体经济发展时反复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优势产业成组布局。2016年,我市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以“10+6”产业体系、“三个100”企业培植计划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提出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纺织、新能源、生物技术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精准培植,精准发力。我市制定《德州市“10+6”产业个性化培植实施方案》,针对每个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主营业务收入、基地园区、企业群体、产业联盟、公共平台等培植目标,分级考核,逐项推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自愿参与、合作互助”的原则,在全市重点培植产业中组建产业联盟。目前,已建立小型电动车、体育用品、电梯、新型纺织等12个产业联盟。


进入2018年,围绕抢抓全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我市及时调整产业规划,结合全省十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六大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的“6+6”产业体系新方向,着力搞好新兴产业布局,通过设备换新、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品牌换颜,推动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目前,各县区都立足实际培植了一至几个特色产业集群,夯实了实体经济的根基。在禹城,大健康功能食品产业集群被认定为2018年全省主导产业集群。乐陵化工产业园获批全省首批省级化工园区,市运河经济开发区紧随其后,运河恒升化工园区前不久也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为我市化工产业进一步整合、优化、升级提供了广阔平台。此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齐河、禹城等多个县市区开花结果,其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连续数年领跑全市各主导产业。现代农业方面,临邑县高端智慧农业已经初具规模,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随其后,项目建设方兴未艾。目前,现代高效农业等4个产业已被纳入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聚焦大企业大项目,助力做大做强做久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恒源石化以营业收入393.10亿元位列总榜单第403名,永锋集团以381.76亿元位列总榜单第420名。


“投资33亿元的电炉替代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可减排40%。同时,精品钢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已经启动建设,通过收购德国、瑞士2家企业,并与德国著名的巴登钢厂合作多功能机器人项目,我们将全力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永锋集团董事长刘锋表示。


加快实体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引进、培育、发展具备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骨干企业是关键一环。其中,支持既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对我市这样规上企业为数众多的城市尤为重要。


截至8月末,我市工业企业税收已经连续18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20%以上。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达到7.9%,增速达到近三年同期最高。深入分析一系列成绩,华鲁恒升、永锋集团等一批强企业、大项目,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


大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项目支撑和推动。近年来我市围绕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抓大技改、大项目、大招商,以项目的增量盘活发展存量,特别是去年我市紧紧抓住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密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储备新旧动能转换项目500个、总投资5300亿元。今年以来,投资1015亿元的121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78%,投资625亿元的150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20家,4个新能源汽车项目获得整车生产资质。


“总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的东部城区是我市最大项目,是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最坚实的平台。”东部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介绍说,东部城区科技、商务、公共服务、生态、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六个组团全面启动。太阳能德州小镇建成投入使用。投资80亿元的有研科技集团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投资30亿元的东部医疗中心、投资11.9亿元的高级师范学校近期或年底前开工建设。单体投资1亿多元的8个智慧农业大棚项目进展顺利,明年将达到30个。


用好国际国内市场,加速开放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精深加工、满足消费升级、环保类产品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方向延伸,高品质、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1至8月,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新能源汽车、食品制造机械同比分别增长528.1%、16.6%和15.4%。


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产品和市场上,追求有速度有效益的发展。很显然,在开放中培育发展新动能,才能实现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近来年,我市积极构架城市开放新格局,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深耕细作”,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逐步构建起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工作新格局。众多优质资源落地德州,越来越多的“德州造”也走向世界。自2017年起,德州组织企业家两年两次“下南洋”,逐步从单纯为产品找市场到推动产品产业产能深度合作,在取得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全方位开放意识的确立,是对外开放的再扩大、再深化。


突出“双招双引”,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格局。为此,我市成立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坚持“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精准推动,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全市确立了“10+6”主导产业培植计划,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批政策”的要求,分别制定规划方案,明确主攻方向,谋划重点项目,重点出击,全力突破。每个主导产业,都设立一支基金、建立一个技术研究院、组建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个研发团队,全方位、系统化构建产业发展生态链,加快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半年,全市新开工(续建)项目616个,到位资金377亿元;新签约项目121个,居全省第4位。


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我市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德建集团在非洲赞比亚共和国等国家承揽多个过亿美元工程,恒源石化收购壳牌马来西亚炼油公司股权开展产能合作,索通公司牵手马来西亚齐力工业集团,其产品将全部出口马来西亚及欧美各国。

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