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李宽云:武城有个民俗馆

         


武城有个民俗馆

李宽云

武城建了个“民俗馆”,这个消息引起了笔者和几位地域文化爱好者的兴趣,依我们的判断,这座全县唯一的民俗馆,一定很有“看头”。前不久,在熟人的引领下,一行人有些急迫地来到民俗馆,一进院门便油然而生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欣喜。征得馆主同意后,一行人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摇起轱辘,争相拍照留念。这个现象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但接下来的收获更令人喜出望外。


赵登勤

民俗馆全称“民俗记忆馆”,位于甲马营镇花园屯村。它类似于过去的农家跨院,院落铺装3000多平方米,展室30多间,收集了3000多件展品,主要是过去当地的生产、生活用品。

武城是传统的农业县,物产丰富,有“金武城”的美誉。受此影响,民俗馆的展品多数都与农耕有关。我们一行人中都是中老年人,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曾经熟悉的犁耧锄耙;还有行将消失的水车、碾子、石磨、小推车等老物件;尤其是风扇车、织布机、地契、车轿、吉普车等物件,则具备了文物价值。更有趣的是,我们还见到了过去常说不常写的几种物件,如:类似于提篮的“箢子”、织布机上的“缯子”、缠线用的“籰子”,并就其确切写法进行了讨论和确认。这让馆主很是惊喜,赶紧让人做了记录。


信建友  摄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建馆热”方兴未艾,但能否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主要取决于文化内涵。民俗馆显然具备了这一点,除了上述物件,院内设置的二十四块“节气牌”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节气牌”由一个立着的碌碡托着一扇磨盘组成,除了用大字标注节气,还对应着节气雕刻着经典的谚语、词句等。笔者粗看了一下,觉得文化内涵非常深厚,便用手机逐一拍摄下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笔者爱好文学创作四十多年,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谚语,自认为比较齐全,但“节气牌”上的一些谚语却是我感觉生疏或未搜集到的。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大寒小寒,无风自寒。”更重要的还有一些预测气象的谚语,如:“雨水阴,夏至晴。”“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大雨下在小满前,农民不愁水灌田。”等等,对农业生产和预防自然灾害帮助很大。


武红军  摄

“节气牌”的谚语和词句还突显了地域特色。甲马营镇运河环绕,过去曾是航运繁忙的码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在武城县并不十分流行的谚语:“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交通便捷之地,文化往往比较发达,像这句雕刻在立冬节气牌上的词句“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便有了一股文化品位。交通便捷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信息畅通,像“节气牌”上的这些谚语:“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稻谷不黄须青打,就算青打也全收。”从语境来看,明显就是“外地货”,但这些经验之谈,也有借鉴意义,有的还对当地改革开放以后种植水稻提供了帮助。再有“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之类的谚语,明显就是当地以南地区的,但随着气候变暖,便具备了参考价值。比如2021年秋冬季节,当地农田遭遇百年不遇的雨雪浸泡,小麦无法按时播种,后来大胆尝试,在小雪和大雪节气抢种小麦,转过年来竟然获得了意外的大丰收。有了这些实践,外地的谚语也就变成了武城的经验了。

参观结束时,馆主邀请我们吃午饭,顺理成章地提到了该馆传承的当地名吃“八大碗”。这是当地过年或招待贵客时最高档的菜品,它不仅是美食,还包含着美好的祝愿,比如:鸡和鱼,寓意“吉庆有余”;豆腐——都有福;藕合——和和美美;丸子——团团圆圆,等等,每道菜都包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民俗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参观者对“三年考个文武举人,十年难考庄稼秀才”有了深刻的理解,从“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些谚语,令人倍感农耕的艰辛,油然而生敬畏。更重要的是,“民俗馆”响应时代号召,弘扬传统文化,将民间散落的老物件收集展示并妥善保护,让参观者从古老中寻觅历史足迹,从陈旧中感悟社会进步,意义重大而深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