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培勇:抗旱时节





抗旱时节

李培勇


近日给父亲打电话询问麦收情况,父亲说麦收已然结束,麦子都已晒干入囤了,当下正在进行抗旱夏种呢。提起抗旱,我心头不禁一沉,30多年前全村抗旱的那一幕幕场景,即刻浮现在眼前。

那是1990年的夏天,人们奋力地抢收完小麦,将玉米种子播撒到田里后,满心期盼着能下一场雨来改善墒情,可上天并未给予眷顾。持续的高温天气把土壤中仅存的那点水分也蒸发殆尽,玉米种子都深埋在干燥的土里,若不想办法浇水,不但种子难以发芽,甚至很可能都变成爆米花了。

在烈日的炙烤下,整整齐齐的麦茬闪耀着刺眼的白光,田埂上的野草一片枯黄,树上的叶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面对干旱的威胁,村民们并未放弃和逃避,而是纷纷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与旱魔抗争。往昔浇地时小河里总会有水,村里有大型水泵统一浇地,可如今河里没水了,也没有机井可用,于是很多人便在自己地里用铁管打井,安装上压水机往外压水,再用水桶沿着垄沟浇水。气温已然达到了40摄氏度,即便什么都不做也会汗流不止,而压水的人戴着草帽,汗水顺着衣角不断往下滴。看着流淌出的白花花的水,村民们那满是汗水的脸上尽是喜悦之情,都不知疲倦地一担担把水挑到田里。

父亲没有打井,而是在干涸的河底,选了一处青草繁茂的地方,在河底挖井,仅一天时间就挖成了一个直径一米多、深两米左右的土井,井底有几股泉眼突突地冒着水,清清的、凉凉的,半天时间就涨了不少水。父亲在土井上放置了两块木板,这样就可以提水浇地了。父母和大哥用水桶挑,我和弟弟用盆子端。从河底蹬上河堤很是吃力,不到半天我便感觉小腿有些发软了,但还是一直咬牙坚持着。抗旱便是要战天斗地,要有不怕流汗、顽强拼搏的精神。想到这里,顿时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前些天浇过水的地方竟然有玉米发芽了,露出了嫩黄色尖尖的小脑袋,顺着垄沟望去似乎有了一点绿意,这给抗旱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村民们都顶着烈日不知疲倦地担水。

抗旱就要一家人协同作战,各尽所能。就连奶奶也颠着小脚给我们送水送饭,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晚上回家吃饭时,爷爷把收音机调谐旋钮旋来旋去寻找天气预报,盼着老天能早点下雨。每次奶奶听到收音机里说“夜间到明天局部地区有雷雨或阵雨”时就一脸羡慕地说:“唉!你看人家局部地区多好啊,天天有雷雨、阵雨的,咱这一点儿雨都不下。”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奶奶看到我们笑却是一脸的诧异。

在机械厂工作的庆子叔回来了,看到村民们抗旱如此艰辛,便到厂里借来了电缆,把村子里的电接到地头,让每户都去买微型电动水泵安装在压水井上,如此一来,浇地的效率大幅提高,还省了不少力气。父亲买来微型电动水泵和长长的水管安装在土井上开始浇地。邻居二爷爷每天都往地里跑,他和二奶奶也都是70多岁的人了,儿女又都在外地工作回不来,眼巴巴地看到别人都在抗旱,他愁得唉声叹气。父亲过去说:“二叔你别着急,我浇完了这一垄就帮你浇。”二爷爷说:“天这么热怎么能麻烦你呢。”父亲说:“不麻烦,顺便的事。”父亲看着那垄浇到头了便把水管子引到二爷爷的地里,这时庆子叔也把他家的水管引过来了,二爷爷感激地说不出话来,赶紧跑回家让二奶奶熬了一锅绿豆汤送来。

经过20多天的奋战,全村的玉米地都浇了一遍。刚想松口气,可看着刚出土的玉米苗又在烈日下打蔫了,村民们正想再浇一遍时,西北方向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裹着尘土扑面而来,随即而来的是急促的雨点,村民们没有惊慌,没有躲避,任由雨点打在身上。这么多天的高温干旱早已把他们的心也烤焦了,就让这久违的雨把全身滋润个够吧。村民们在风里雨里欢呼着,尽情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清凉。

随着乌云散去,阳光再次洒满这片土地,村民们的心中,却不仅仅是雨水带来的清凉。他们站在田间,望着那些在风雨后更显娇嫩的玉米苗,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与骄傲。他们知道,这场雨不仅仅滋润了土地,更滋润了他们的心灵。

在这场与干旱做斗争的过程中,村民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团结,更收获了生活的真谛。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作者简介:李培勇,临邑人。1988年参加工作,街道广播站职工,文学爱好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