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吆喝
□宋开峰
小时候,伴着小村袅袅的炊烟,小巷深处,与公鸡声声报晓相伴的,便常常是“豆腐来——”“磨剪子、抢菜刀”等吆喝声。这些吆喝,或抑扬顿挫,或高亢悠扬,或俏皮有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唤醒了沉睡的街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长在鲁西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那时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村民生活还不宽裕,最时兴的交易方式还是以物易物,用收获的粮食换点食品或日用品,农闲时节,一些小商贩的吆喝声便回荡在小村街巷里。
“梆!梆!梆梆……”每次听到这样的木梆声,我们就知道卖豆腐的来了。在村边的房山头或是一棵大柳树下,卖豆腐人支起老式的单车,敲响车把前的竹梆,便有三五村民前来,好像是一种约定,那么的自然默契。那年月,豆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绝对属于奢侈品了。听到梆子声音后,往往会黏着大人要买来吃。一旦大人松口,就会拿一个小盆或盘子雀跃而去。看着冒着热气、散发着淡淡豆香的卤水豆腐,一种幸福感、满足感瞬间充盈身心。
“磨剪子来,抢菜刀。”这是那个年代村子里常常听到的吆喝声。磨刀师傅肩扛一条一米多长的长凳,在长凳的一头固定好两块磨刀石,一块是粗砂石的,用于粗磨,一块是细油石,用于最后的打磨。凳子腿上绑着个盛水的铁罐,里面放一把刷子,在磨刀时用刷子往磨刀石上抹水,起冷却润滑作用。凳子腿上还挂着个帆布兜子,里面装着锤子、抢刀、抹布等。在磨剪子抢菜刀时,但见师傅麻利地将剪刀或菜刀在磨刀石上正反、左右、上下挥动,一把钝口的菜刀或剪刀“行走”在磨刀石上,刀刃就慢慢变得锋利起来。这时候,围观的乡亲往往一边看着师傅“秀手艺”,一边左一句右一句地与师傅或乡邻搭讪,脸上满透着淳朴的笑靥。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应该是过麦的时候,地头那声“冰棍——奶油冰棍”,推着脚踏车,后座上放个盛冰棍的木箱,木箱上用红漆写着“冰棍”俩字,那时候能吃上几分钱一根的冰棍那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惊喜。于是冰棍吃完后,那木棍都要放在嘴里咂吧半天,直到确认没味了,才恋恋不舍地从嘴里拿出来,就是那包冰棍的纸都会用舌头舔舔才舍得扔。
除了这些,还有卖爆米花的、卖糖葫芦的、收废品的、锔锅锔碗的……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了一首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后来因工作关系我来到德州,住在鳞次栉比的楼宇里,平时除了在早市上还能听到久违的吆喝外,听到最多的就是那个“蟑螂药、老鼠药,还有买老鼠夹子么”。一个旧三轮、一声声熟悉的吆喝、一个佝偻着后背的老太太,竟成了城里人家喻户晓的“第一代网红”。直到有一天忽然没了她的声音。听熟悉的人讲,老太太是位退休工人,30多年来,舍不得吃穿,风里雨里,寒冬酷暑,一边执着地卖着薄利的老鼠药、蟑螂药,一边却在默默地资助着贫困生,直至生命的尽头……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往昔那些曾经的吆喝声已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业广告和电子音响。但那些曾经的吆喝声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每当想起那些熟悉的声音,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愫,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