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画 · 小楷
□董雯
到霜降时节,已是晚秋。
读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晚秋有寒色,芦花、残荷、白草,清远辽阔的旷野,日渐凌厉的西风。可我却喜欢这样的枯败,喜欢这素白白的凉,这些枯败只是收梢,是对繁华盛景的收梢,是宿命,也是四季轮回的因果。
繁华过后的枯败是一种必然,要心底淡然的接受,毕竟经历更为重要。
喜欢着一身青衫,站在巷口看暮色流云,有风吹过,有荻花瑟瑟,有秋雁二三。
天气凉的时候,适合喝暖茶,沏一杯正山小种,袅袅的热气中,茶香四溢。想起幼时祖母对我讲的话,因为孩提时喜欢趴着睡觉,祖母说我这样睡相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独”,又说我没有常性。现在想来,“独”的确如此,性格偏冷,与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不喜热烈,喜欢安静、独自,喜欢读书。近来又喜欢画画和写字,喜欢一个人的光阴。至于“常性”,大概是对事物的新鲜感保持不了长久时间,但是人生总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并且永远保持着探索新鲜事物的炽热情感。比如我在少年时候喜欢读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初一时已经读完,对侠客、江湖、武林有着炙热的追逐。高中时候开始读汪国真、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喜欢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再至工作时候,又喜读谋略的书,读国学、历史、散文、诗词,每一类书,都能给自己带来能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读书也亦然,是大道无形。
读书的类型随时间而变化,但是最庆幸的是,一直以来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每天必定要拿出时间去阅读,这又是我没有常性中最有常性的坚持。
因为喜欢独自,所以始终保持着孤独的质地,我需要并喜欢这种孤独感,可以令我在喧嚣的生活中,静心思考。
喜欢古画,是因为喜欢古画里隐藏的那些老光阴。那些青绿山水,枯色莲荷、清瘦梅花,每一笔都散发着时光的孤味,多少人曾经与它们遇见,多少人曾经仰望和叹息,多少人曾经欢喜和悲伤。那泛黄的宣纸上用墨色留住了几百年前的时光刹那,那个雪夜里闲坐西窗煮酒烹茶的雅客,是否是画者心之所向,那个芦花边乘舟垂钓的老者,是否是画者孤独的心声。这隔了几百年光阴的古画,其实是画者的故事啊,他们的苦乐悲喜以及世间的美意寒凉。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又有谁知道,那山含烟色,草庐竹篱,三两枝粉色桃花和水中嬉戏的野鸭,正是苏轼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的画而作,因画而生灵感。
那些古画有大美意,有人间烟火色。
壬寅年的春天,我开始学习国画,日日和藤黄、钛白、花青、胭脂相对,用笔在宣纸上洇染天地间的一切美。一枝桃花心情便是粉的,一树梨花眸里便是山头雪,一株墨竹心底便生清风。遇见画是生命赐予我的一段慈悲,让我心生无量欢喜。
在这寒色之秋里,行行复行行。
终于有一日,遇见他,遇见他写的小楷。就像遇到美好的爱情,一瞬间,刹那惊鸿,相见恨晚。他就是文徵明,与王羲之不同,王羲之的书法华贵如牡丹,而他的小楷有幽香,似深山中的兰花。他的字一撇一捺皆是凉风,看他的《千字文》贴,《草堂十志》贴,每个字都灵动清和,都是开在枝头的白色栀子花。他的字如他的性情,平和淡雅,有秋风凉意。是因为他性情淡泊,已无名利纷争,所以字里皆是闲散意。
坐于窗边,执笔临《离骚经》,闲云清风。走过半生,看过万千山水,心底已经清明,低眉行走于世间,终于找到那束照亮内心的光芒。
读书、画画、写字,在宣纸上落墨,留下刹那光阴,这是生命中的一江春水心,一片苍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