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夕阳别样红
——记吴老太的快乐生活
□祖新兰
在鲁西北地区的武城县,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叫沙庄,这里住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她做了一辈子幼教工作依然童心未泯,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她多才多艺,打快板书、花棍花鼓、各类舞蹈、素描绘画、弹电子琴等无所不能,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她;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两口每天在一起辛勤劳作,过着快乐无忧的田园生活,她的精气神无不感染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她,就是远近闻名的吴淑贞老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为“吴老太”。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艺术筑梦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下,沙庄村道路平坦,绿树成荫,整洁的面貌绘就出一幅新时代农村蓝图。村里添置了丰富精神生活的娱乐广场,并带动了艺术团的创建。2013年-2016年,吴老太在村民赵绪令家属的配合下,组建了阳光娱乐队。后来镇政府重视扶持文艺团体,正式成立了沙庄新区艺术团,这支队伍吸纳了30多名文艺爱好者,作为艺术团的文艺骨干,她每天下午四点准时来到广场,带领队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党的政策放光芒,咱们农村大变样,建工厂又盖楼房,街道清洁路灯亮,到处都是新气象......”一段自编自演的快板《党的政策放光芒》,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并且不时赢来阵阵掌声。据吴老太介绍,自己多年的幼教生涯,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她热爱乡土文化,所有快板书都是自己一气呵成即兴编写,党的惠民政策、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都是创作的题材。吴老太灵活地将地方特色文化—山东快板书,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她的创作大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录百姓生活。比如“移风易俗七字歌,大家都来听我说......乡村文明讲科学,婚丧嫁娶要节约,”等宣传新风快板,生动形象地倡导新事新办,乡亲们纷纷拍手称赞。大年初三闺女回娘家拜年,吴老太不让孩子们磕头,而是全家人开联欢会,唱歌跳舞扭秧歌,全家人其乐融融,真正发挥破旧立新的带头作用。暑假到了,吴老太又做起了防溺水教育宣讲,这位昔日的“孩子王”,又响亮地打起了快板:“竹板这么一打呀,学生放暑假,面对祖国的小花朵,俺该说点啥?今年雨水大呀,湾里河里都别下......哎,这是俺的知心话!”脍炙人口的语言风格,深受孩子们喜爱。吴老太自编自演的快板书字字珠玑,书写着农民的安居乐业,推进了乡村文化建设,见证了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现代乡村文明是什么样?吴老太的快板书,给予我们最好的回答。
阳光向上,发挥余热,以行动点亮晚年生活。
来到吴老太的家,两扇竹木筏的老式宅门别具特色。房檐下喂养的鸽子咕咕欢叫着,一只黄白相间的小花狗冲着人使劲摇尾巴以示友好,院里绿意盎然空气格外清新,几颗柿子树、核桃树、小枣树硕果累累,一派淳朴富足的农家院景象。吴老太笑盈盈地迎了上来,一进屋门,就被满墙的奖状和镶在镜框里的老照片所吸引。其中,一张黑白照片留住了她的青春容颜,吴老师年轻时有一头漂亮的乌发,梳着两条属于那个年代的大辫子粗又长。古人有言:若有才华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如今的吴老太,看上去面色红润,手脚动作麻利快当,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桌子上一大摞有些泛黄的荣誉证书,当年的“老城镇优秀教师”、“武城县幼教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地区优秀保教工作者”、武城县“喜迎十九大文艺展演优秀节目二等奖”等系列荣誉,无声记录着她曾经的光辉岁月。据吴老太介绍,疫情期间,她发挥自身优势,自己编写抗疫主题的快板书,向村民宣传配合防疫。白衣天使到村里来做核酸检测,她自告奋勇主动去大队,现场给医务工作者打起《感谢白衣天使》和《致敬烈日下的防疫》快板书,获得连连好评。那一年,吴老太光荣地被武城县老城镇政府评为“2020年度最美志愿者”。她天生一副热心肠,虽年事已高仍乐善好施,村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吴老太一有空就去他们家里,上门义务表演节目送上欢乐;谁家盖房子娶媳妇有求于帮忙的,她都很爽快地答应,根据乡俗编写喜事喜歌。80岁高龄的吴老太闲不住,家里喂了几头奶山羊。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喂羊挤羊奶,带着温度的新鲜生羊乳在小锅里沸煮,满屋里飘着奶香,她和老伴儿坚持每天喝一斤羊奶,享受着健康原生态的生活馈赠;上午老伴儿外出放羊,爱干净的吴老太就“除羊圈”,像爱护自己的娃儿一般,给这群羊们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稍作休息后洗洗衣服,打扫屋里屋外的环境卫生,下午去广场扭秧歌,或与老伴跳交谊舞愉悦身心,晚上抽空再做点针线活,忙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吴老太精力充沛,得益于平凡的生活日常,每天精神饱满,越活心态越年轻。
心灵手巧,热爱生活,靠双手传承乡村文化。
一个人,无论你走得多远,记忆里抹不尽的乡愁记忆会伴随一生。有人说,留住民间风物习俗,留住一代人的记忆,也就留住了乡愁。吴老太传承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平时就爱缝缝补补,用她的话来讲:人不能忘本,勤俭是个传家宝。她用手工缝制袜底,比机制的还耐用,用旧衣服改做围裙,改成大包袱,用来晒粮食或包柴草做饭喂羊。她还把旧衣服缝制成坐垫、鞋垫、椅套和背包,工工整整绣上字,可见老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地里割来的蒲草自己编成草帘子,伸展开又大又宽,秋天晒枣和玉米全靠它,平时还可以晒棉被。到了冬天,草帘子铺在炕上,防潮又暖和,纯天然的手工草帘子,比城里人用的床垫还柔软舒服。吴老太擅于变废为宝,旧喷雾器外壳,她别出心裁改良成簸箕,还津津乐道地来一段快板形容:“喷雾器,改簸箕,不漏水,不透气,搓土搓粮都可以;小簸箕,真好看,废物利用没花钱,用它搓土垫羊圈!”当今机械化代替手工的时代,许多祖辈传下来的物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罗,曾经是早先年间农村筛细粮的过滤器具,吴老太备好材料,自己用木板订制成长方形的罗,看着实用方便的家什筛粮食,老太太不禁心生欢喜,在她的双手下,真可谓“簸箕是簸箕,罗是罗”。这种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如今已是鲜为人知,更多人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却彰显了乡土文化的符号。她喜欢声乐,堂屋里摆设一架电子琴,这是吴老太陶冶性情不可缺少的好伙伴,自打年轻时就认识简谱,还会自弹自唱。当手指在琴键上滑动,悠扬的曲子缓缓响起,一首歌颂毛主席的金曲《北京有个金太阳》在房间里萦绕回荡,时而舒缓、时而欢快,动听的曲调从指间流淌而出,她陶醉在音乐中忘情地演奏着,似乎又找回了青春。吴老太还酷爱人物素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画像,在她笔下临摹得栩栩如生,诸多的古今人物画像作品,足足订了厚厚一大本,不禁令人叹为观止。每次素描绘画,她都用铅笔先认真打上方格,最后备注人物简介,那股子认真劲堪称一丝不苟。吴老太的世界,生活处处有灵感,目光所及皆学问。
暮年壮心风光好,怡然从容夕阳红。走近吴老太,你会觉得这位有趣的老人自带光芒,她的追求丝毫没有随着岁月衰减,宽广的心胸和爱好,使她的银发人生愈加熠熠生辉。从青葱岁月到老当益壮,精气神依然不减当年。又是一年九月九,晚年花开分外美,唯愿吴老太重阳不老,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祖新兰,女,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新媒体并多次获奖。现任职于武城县气象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