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难忘我家那头老黄牛(外五篇·首)



家园(中华攀雀)   张立新 

难忘我家那头老黄牛

□戴连强

最近,时时想起我家那头老黄牛,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买的第一头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原来生产队里的为数不多的几头牛马和小型拖拉机,通过抓阄方式作价卖给了个别农户。我们家当时有10口人,分了20多亩地。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只有一辆独轮小推车,往地里运送土杂肥,从地里收庄稼,都得靠它完成。农村最忙的季节得数麦收。麦熟一晌。农民最怕的就是眼看丰收在望的麦子,遇到下雨天,瞎到地里,泡到场院里。那时候收割小麦,先是人工用镰刀割倒,然后用小推车运到打麦场,再用铡刀铡掉多余的麦秆,把有麦穗的这端摊晒均匀,晒得差不多了,再用人拉着碌碡碾压脱粒,轧了头场,还要轧二场,甚至三场,再扬场晒粒,才能把小麦全收到囤里。麦收的同时,还得忙着抢种。趁着刚收割了小麦地里潮湿,或者下了雨,得抓紧种上玉米。那时候不只是机械化程度低,多数人家连一头大牲口都没有,人们不得不披星戴月,中午顶着骄阳,一个汗珠摔八瓣儿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几千年的真实写照。过个麦,连收带种得多半个月,人们往往折腾得黢黑精瘦,其间能吃上几次自己腌的咸鸡蛋、咸鸭蛋就算是改善生活了。秋收时节,收玉米、玉米秸,运地瓜,耕种耙锄,农活都不轻松。后来开始种棉花,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棉花从春种到秋收,从打药到打杈,占用人工极多。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分田到户几年后,经过一家人的辛劳,逐步积累了一点钱。那年秋天,父亲从乡镇驻地田口集上花600元钱买回一头大黄犍牛,看上去,它体形硕大,毛色纯正,双眸炯炯有神,正处于壮年。从此,家里的重活就全都落在这头老黄牛的身上,驾辕拉车、耕耘耩耠,十几年间,我们家还修建了3处房子,加上院墙,所有的泥土都是靠这头老黄牛从村东拉回来的,称它是我们家的大功臣一点也不为过。

每年正月里,等走完了亲戚,还没有开学时,父亲就让我们弟兄几个,赶着牛车把猪圈里的土杂肥运到地里,等着开春种棉花。记得有一年麦收时,场里摊的麦子比较厚,也比较潮湿,老黄牛拉着沉重的碌碡轧场,累得竟然趴下不动了,这是我记得最深的绝无仅有的一次。放暑假时,我在家里也经常干些农活。这时候,几场雨后,玉米长到了一人多高,抽了穗,绿油油的,树上的知了在拼命叫唤,田间道路上偶尔会看到野兔匆匆跑过。没有别的农活时,我就赶着牛车,到庄稼地的道路两侧,用铁锨铲起土杂肥,拉到猪圈沤肥。有一次,我在大北洼自留地里上化肥,天气闷热,我下河洗澡,顺便把老黄牛也强拉下了河,牛被迫下了河后,很快凫水到了对岸,我倒有些后怕了,因为从来没有看到牛会凫水。老黄牛很通人性,如果前方是上坡,或者道路坑洼不平,它就会提前发力,颇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样子。老黄牛平常吃些青草,秋冬时节,主要吃麦糠、玉米秸,麦收活累的时候,父亲会给它加些豆粕或者粮食,过年时还会给它些饺子吃。

后来,老黄牛真的老了,干不动了,父亲把它卖了,又买来了一头黑母牛,主要是生小牛养殖。这时候,家里买了机动三轮车,拉拉拽拽的重活也不再靠牛来干了。那些年,家家户户都喂养着几头牛,小牛犊满街跑,傍晚老牛呼唤小牛的“哞哞”声此起彼伏,加上升腾到天空的一缕缕炊烟,回想起来是多么难忘的乡村美景啊。如今,广大乡村除了养牛专业户,很少看到养牛的了,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过秋过麦,连收带种,也就是几天的事。

从上大学到工作,来到城市30多年了,还时时想起那头为我们家卖了大力的老黄牛。

幸福因为有您在

□张海燕

老舍先生说过:“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深以为然。

那是一天晚上,散完步回到家,我习惯性地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码字。

“叮铃铃……”视频聊天铃声响起,我一看,是妈, 赶紧接通。

“妈!”

“你干什么呢?又写作呢!”妈嗔怪我。

“呵呵。”

“整天写什么!这个年龄,上一天班就挺累了,还写作! 耗费心血,身体受伤!给你说啊,经常熬夜,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你该好好养身体,早点睡觉!”

“好好,知道了,我早点睡!”

“哼!早睡?!你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仗着年轻,身体还行,觉不出受伤来,到老了毛病显现出来就晚了……”

“嗯嗯。”我一边打字一边看视频里的妈,小鸡啄米似的点着头。

“好了,不说了。你赶紧忙吧,早点睡觉哈!”妈说。

“好的、好的,妈!”

虽然被妈熊了一顿,但心里暖暖的,被妈熊是幸福的。

暑假时,和妈聊天,她伤感地说,因为腿疼,自己已经不能侍弄小菜园,只好任由它荒着。现在什么都干不了,是“裁缝掉了剪子 —— 就剩下尺(吃)了”。“你和我爸忙活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你们吃好喝好玩好,养好身体,这就是我们的福气。”我笑着劝慰。

妈笑了。

说到菜园,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从前,妈在家门前开辟出一块地,种上了无花果、葡萄、草莓、茄子、西红柿等。平时,一有空她就在里面松土、施肥、修剪。收获时节,披着紫袍的茄子,穿着花衣的西红柿,顶着黄花的丝瓜纷纷闪亮登场,更不用说那些水果了。一想到它们,我们就垂涎欲滴。这些,都是老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次离开家,妈都会采摘新鲜的果蔬给我们带着,有时带得多了,我们直呼吃不了,妈说吃不了送朋友。

如今,曾经五颜六色的菜园已经荒芜,它的主人因为老病,再也不能挥锄劳作了。好在妈现在能自理,能听我说话、陪我聊天、为我分忧解愁,这已经很好了!我知足。希望这样的日子长些,再长些。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无论我们多大年龄,妈在就是幸福的。生老病死我们左右不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努力活,好好活,活出质量活出乐趣,让平淡的日子充满温情。

立冬话山楂

□祖新兰

立冬时节,红彤彤的山楂悄然上市了。多吃点山楂大有裨益,它富含大量维生素,不但能活血降压、健脾胃助消化,还具有一定减肥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买一些小红果,自己制作山楂小食品迎接冬天。

冰糖葫芦可谓制作山楂美食的首选。先买来颜色鲜亮,表皮上白色果点小而光滑的山楂,回家洗干净,去蒂,切开果肉呈白色者为上品,用牙签串好,然后在平底锅里加水和冰糖,以2:1的比例熬制糖稀,我习惯用木筷子慢慢搅拌着,热气腾腾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踮起脚尖看着大人们熬糖的欢乐时光,尤其是熬制到最佳火候,大泡泡变成小气泡,颜色开始发黄时,满屋子里冒着焦糖的香甜味,这时候就到了沾糖葫芦的关键环节。把山楂放入平底锅,在糖稀中滚一圈快速拿出,盛入提前抹好了香油的盘子里晾凉,一个个包裹冰糖后的红色山楂变得晶莹剔透,轻轻咬一口,透过又薄又脆的糖皮,那酸酸甜甜的滋味,是童年里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山楂羹是能在冰箱里放置几天的小零食。制作山楂羹,首选不锈钢锅或者砂锅,切记千万不要用铁锅,否则山楂中的果酸与铁发生反应后成色变黑,也降低了营养价值。买来新鲜的食材,同样把山楂洗净去蒂去核,锅里加入的水刚好淹没过山楂,再依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冰糖,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慢慢熬制,用木筷不断搅拌,煮到羹汁糯软浓稠时,就可以熄火了。整个过程一定是不加锅盖的,如此,熬出来的山楂羹色泽光鲜亮丽,冷却后放在冰箱里备用。早晨起床没有胃口,早餐面包抹一勺红彤彤的山楂羹,看着就很有食欲甚至垂涎三尺,不失为一道酸甜美味的开胃早餐。

炒山楂一般为茶余饭后的养生饮片。取新鲜山楂切成片状在锅里煸炒,火候太大容易炒煳,保持小火直至山楂片颜色变深出锅,盛在陶瓷或者玻璃器皿里,就是一道寻常百姓家自制的茶饮。比如饭后吃得油腻了,喝点泡山楂水就能消肉食积滞,放在杯子里一小勺炒山楂,加几块冰糖,用热水沏开闷一小会儿后,揭开杯子盖的瞬间,酸甜清香的气息扑鼻而来,小酌细品这自制的山楂饮料,酸甜的味道,洗去浮沉且过滤心情,不禁令人神清气爽,难怪电视广告上各种健胃消食片的原料都是山楂,它的功效不言而喻。

烹制美食的过程是快乐的,我对山楂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它酸甜可口的美味和保健功效,更享受它制作过程中的愉悦感,慢慢回味那非比寻常的精致,这种悠闲宁静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修心呢?

诗歌汇

沁园春 · 记者节

□盖志华

时代精英,铁肩道义,妙手文章。叹桃源访境,南山采菊;笔端寄志,翰墨凝香。鞭挞凶邪,弘扬正气,雪亮民心共焕彰。秉天职,握犀词利剑,舜世维匡。

侠情奋勇担当。验真理、披星赴国殇。忆丘明记史,远生通讯,白区剑客 ,战地长江。情系苍生,爱连地气,掌寸心灯日夜煌。赞歌唱,为文明天使,无冕之王。


立  冬

□李云付

万物收藏草木凋,霜凝沃野润冬苗。

长河泛碧鸿声远,莽岭飞红枫叶娇。

偶有晴阳添暖意,时斜冷雨助寒潮。

闲吟古句尝新酒,静待梅香伴雪飘。


我的女儿叫小雨

□希音东听

我的女儿年芳二八

名叫小雨

不笑不说话

我的女儿没和我们住一起

她从小长在董家

我的女儿有两个闺蜜

一个叫秋月

一个叫枣花

花开月圆

总有一个闺蜜陪她看望爸妈

银辉铺满的八月十五

水中月凝结成思念牵挂

笼罩的阴云被祛除

干涸的情感被滋润

——小雨带着秋月来我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