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吨半粮”核心区,发展良种繁育——大李新村实现产量收入双增

从陵城区义渡口镇政府驻地出发,驱车沿神义路向南行,不过10分钟,便可见到一处村庄——大李新村。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葱葱郁郁的树木,让人眼前一亮。

2021年大李新村被列为全市“双镇百村”中心村以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村强民富,和美幸福。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全市森林村居、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

筑基:美丽乡村展新貌

走进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华正带领几名村民修整路肩。“秋收刚过,有些生产路的路肩损坏了,农活忙完了我们赶紧来修整一下,上级给争取的好政策,必须得维护好。”李功华介绍。

中心村建设以来,大李新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交通方面,大李新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村内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和拓宽,实现了村内通油路、户户通砖路。修建了排水设施,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增设了路灯和绿化设施,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去年以来,共硬化道路2700米,安装路灯50盏,种植国槐、月季、冬青等花卉苗木2000棵。

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李新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办理社保、医疗、咨询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建设了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大李新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进行定时定点清理。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知识,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兴产:良种繁育促增收

10月24日,在位于大李新村的鲁研小麦育种基地,一台自走式喷灌机已组装完毕,即将投入使用。“喷灌机利用地下管道输水,没有了田间沟渠,可增加耕地面积10%以上。”镇农技专家付居坤介绍。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作为陵城区‘吨半粮’创建项目核心区,大李新村在‘双镇百村’建设中,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小麦良种繁育项目,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义渡口镇党委书记孙丽苹说。

2019年,大李新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370亩,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与鲁研小麦育种有限公司签订小麦育种订单协议,290亩用于小麦育种实验;80亩土地由合作社运营,用于小麦育种繁殖。目前,项目区内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合作社去年收入12万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与集体双增收。

除了小麦育种产业外,大李新村还积极把30亩建设用地租给招商企业建设厂房,年收租金3万元;用9亩地建设了晾晒场租给鲁研公司,年收租金0.9万元。招商企业东晟纺织有限公司和附近的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解决村民就业400余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

铸魂:培育文明新风尚

“自从村里制定村规民约,红白喜事都按规矩操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没有了,大家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很多。”说起村规民约,村民赵玉霞赞不绝口。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更要精神“铸魂”。为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大李新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移风易俗新风尚;同时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将德高望重、带动能力强的党员、村民列为“五老”人员,不断强化村庄治理效能;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等载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党课宣讲活动和文化活动,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侯晓雅 刘艺 编辑|徐冬晓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