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人 逐麦“收”丰年

连续6年到平原县跨区作业的安徽农民王金和夫妇,今年带着女儿女婿一起来了——

一家两代人 逐麦“收”丰年

6月9日早晨7点多,两辆载着联合收割机的卡车驶入平原县恩城镇刘宁口村。

首车下来的是王金和、何本芬夫妇,后面一辆车下来一对年轻夫妻,是他们的女儿王玉梅和女婿何先进。

今年47岁的王金和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肥南镇曹沟村人,是跨区作业的“老麦客”,他与妻子走南闯北20年,去过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的许多地方收割小麦。今年是他们连续6年来德州市平原县,把女儿女婿也带来了。

2024年6月10日,王金和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金色的麦浪在他身后翻滚,展现出丰收的景象

2019年6月12日,何本芬细心地为王金和戴上风镜、口罩、帽子和围肩,准备迎接一天的收割工作

2019年6月12日,王金和在敞篷收割机中作业,尘土飞扬,脸上满是疲惫与坚毅

简单吃过早饭,村里的麦收经纪人刘化敬就开始给他们分配任务:“老王,你们老两口去村西头,那里有四五户的麦子要收。”“小何,你们小两口去村北,有人在那等着你们。”

王金和是收割作业的老把式,熟练操作着收割机穿梭在金色麦田中。何本芬用对讲机协调收割地块顺序,与村民对接亩数、记录、结算、收款都是她的事。何先进和王玉梅也有三四年的收割经验,干起活来也是有板有眼。

2019年以来,记者多次采访来德州收麦的王金和夫妇。满脸粉尘的王金和、忙前忙后的何本芬、地头上的午饭、挑灯收割的场面……许多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以前的收割机是敞篷式的,作业前,何本芬要用风镜、口罩、帽子、围肩把王金和“全副武装”起来,即使这样,收割机上下来的王金和也会成为“土人”,满身粉尘,让人心疼。

何本芬说,他们跨区作业收割小麦20年了,差不多每2年就更换一台新收割机,这台收割机是去年8月新买的,新机器带篷有空调,王金和再也不会满身粉尘了。新的收割机不但功能更全更先进,马力也大了,收割效率提高了不少。

2021年6月19日,收割机在麦田中行进,尘土弥漫,王金和的身影几乎被淹没

2019年6月11日,一天的劳作后,王金和满身粉尘,何本芬心疼地为他拂去头上的灰尘

2019年6月12日,王金和夫妇在地头简单用餐,忙碌的麦收季节,午餐成了短暂的休息时刻

两天的收割很快结束了,两台机器共收割了200多亩小麦。“这两天我本来憋着劲儿想超过爸爸,可收割完一算,我才收了80多亩,他收了120多亩,这次我认输,下次再和他比。”何先进笑着说。

王金和夫妇准备直接回安徽,老家有40亩水稻等着他们回去种。女儿女婿要一路向北,到河北、天津等地继续收割小麦。

“明年我们还会来德州,这里一亩地能收一千二三百斤麦子,真是高产。我们是农民,也种田,看到这里的小麦每年长势都这么好,收割起来心情也特别好。”王金和说。

2024年6月10日,新收割机配备了空调,王金和在舒适的驾驶室里作业,不再受尘土困扰

2024年6月9日,在忙碌的收割间隙,王玉梅和何先进通过视频与家中的孩子们通话,思念与牵挂溢于言表

2024年6月11日,王金和耐心地指导女婿何先进保养收割机,传承技术与经验,何本芬在一旁默默注视

2019年6月11日,夜幕降临,王金和一家仍在麦田中挑灯收割,灯光照亮了金色的麦田

2024年6月9日,王金和一家在金色的麦田中忙碌,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

2024年6月11日,在离开刘宁口村前,王玉梅提议在金色的麦田中自拍一张“全家福”,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11日早晨8点,他们准备离开刘宁口村,看到路边金色的麦田,女儿王玉梅提议拍张照片留念,在金色的麦田里自拍了一张“全家福”。

8点30分,两辆载着收割机的卡车驶出刘宁口村,向着各自的目的地驶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周坤 摄影报道 编辑|高红岩 郭庆萍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