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一颗小枣念活“文旅经”


孙梦琪

万亩枣林游人如织,千户房屋美丽整洁,村内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聚集,呈现出“枣乡人家日子红”的新景象……这里不是南方水乡小镇,而是乐陵市的朱集镇。作为金丝小枣的主产地,万亩枣林的核心区,绿涛从何而来,产业如何迭代,小镇如何和谐,朱集镇的做法有可借鉴的地方。

天然去雕饰、雕饰近天然,只有因地制宜、一镇一景、一村一品,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村庄落地结果。行走在朱集镇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把“闻枣花香、吃枣食饭、住枣乡居、听枣乡人讲故事”作为小镇发展的新目标,发展节会经济,举办枣花节、开杆节等活动;建景观、护古树,枣博园的千年古树、望海亭、冀鲁边湿地公园、前周村的福寿广场、结义园的枣王树……都得到很好保护;“嗨客”露营、枣乡市集、枣创空间、研学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如今的朱集镇,村中有林、林中有园、人绕林行、林园辉映,俨然一个大景区。

问枣缘何能涅槃?朱集镇以一片枣林“开场”,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有效路径,用实际行动讲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故事。成立合作社,创新“村社企联建”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改变政府主导的惯性思维,完成红枣产业从一家一户经营到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经营再到公司化市场经营的“三级跳”;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枣林间种、林下养殖,一片片油菜、芍药、牡丹让整片枣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红玛瑙”。

围绕一个“枣”字,朱集镇奏响了“文旅曲”,谱出了新气象,这样的做法在德州并不少见,如夏津围绕桑产业,形成种植加工、科普研学、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齐河马集镇紧邻黄河,打造“黄河第一驿站”。奏响“文旅曲”,“谱子”有很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全域旅游、普惠民生等等,都是“曲”中应有之义。要让特色小镇之形长久发光、让特色小镇之神融入血脉,实现内外皆美、形神兼备、和谐大同,这就需要各乡村立足资源禀赋,实现生态和谐、生产和谐、乡风和谐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乐陵市朱集镇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