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用挖河的“苦”浇灌丰收的“甜”

□希音东听

周末,陪着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回老家乐陵。看到田野上挖掘机挖沟,河道里泥浆泵清淤,父亲感慨地说:“在以前,社员收了秋就卷起铺盖推着车上河工。现在的条件好了,老百姓再也不用锨挖肩挑搞水利了。”

德州是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区之一,尽管被称为“天下粮仓”,旱涝却是“老天爷”说了算。鉴于此,千军万马上阵,大兵团作战,人推、人拉、锨挖、手抬,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年年都在德州上演。1968年冬,出民工1.2万人赴陵县开挖德惠新河郑寨段,作为亲历者,尽管事过几十年,但那时人们一起劳作的场景,在牛俊岭老人的睡梦中经常浮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春风劲吹,多年兴修的水利设施帮忙,老百姓告别了缺吃少穿的贫苦日子。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1981年,德州地区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依靠集体和社员两个积极性,战胜干旱,告别吃了20多年统销粮的历史。《德州地区社员盛赞粮棉统筹兼顾双增产“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则在1982年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真实反映了德州农民吃穿不愁有钱花的幸福生活。

尽管曾经使用过的滑车杆、滑车绳、铁钩子、大匾筐、平板车等挖河工具没了踪迹,繁重的上河挖沟劳动成了回忆,但是河工“苦干”历史我们应该铭记,“苦干”精神应该传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苦干精神不仅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秘籍,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制胜法宝。2009年我市成为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12年入选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2021年9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两年多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创建目标。德州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对“苦干”精神的生动诠释。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者,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建成全省首个全市域水系连通工程,是德州确立的新目标。在新的征程应该高扬“苦干”精神旗帜,满怀斗志地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延续“苦干”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一山再登一峰,在薪火相传中继往开来。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用挖河的“苦”浇灌出丰收的“甜”。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